南方日报:调整思路治理“挂证”乱象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南方日报:调整思路治理“挂证”乱象》,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当下,无论是个体药店还是加盟药店,很多执业药师都处于不在岗状态。乱象包括:执业药师证挂靠在两家甚至多家药店,以及在医院上班的执业药师去药店挂职。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国曝光了违规执业药师135人,而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久前曝光65名“挂证”执业药师名单,随后又有8个省的食药监局对于执业药师“挂证”行为予以公告。





证书挂靠俗称“挂证”,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给别的企业,以获取相应报酬。它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是我国职业资格实行单位注册,相关单位要想进行资质升级,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注册人员。与按照聘请人员的正式程序相比,“挂证”可以大幅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挂证”的价格高低,也直接反映出市场供需的规律。拿执业药师来说,根据相关规定,药品经营企业代表人或负责人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但街头药品零售店数量已超过40万,全国执业药师才仅仅35万人,足见人才缺口之大。此前,注册会计师证、建筑师证等成为“香饽饽”,不外乎是类似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挂证”事小,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它不仅有违执业规范和诚信原则,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比如在建筑领域,2009年震惊全国的“上海楼脆脆案”中,施工方不符合竞标要求,却租用证书获得竞标资格并中标,相关挂证人也被追究责任。此外,一些中介公司热衷“牵线”,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特别是频频出现的“红顶中介”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过去,监管层出招不少,但根治起来并不容易,原因是“挂证”属于私下合同,查清楚拥有证书的某个人是否在企业上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应该调整围追堵截的监管思路,从机制设计上根治“挂证”难题。





首先,要将治理“挂证”置于“放管服”的视野下,对于某些资格证书进行充分调研,将那些可有可无的职业资格和认定事项取消。比如,某些领域专业门槛不高,一般人也能完成,硬性要求就显得太严苛;某些行业体量有限、规模一般,要求持证人员达到一定配比数量,就显得不够合理。自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分七批次取消一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决定建立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清单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其基本思路就是以“放”为重心,从根本上限制证书挂靠的生存空间。事实证明,从源头界定证书的评定范畴,充分压缩一些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设卡”寻租的空间,真正斩断了其背后的利益链条。





其次,类似于执业药师这样的职业资格,专业性强,不能取消,就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明确提出:执业药师用药服务作用发挥不到位,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背后指向药师责任重大,不仅负责抓药,而且还负责对处方再审核,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用药安全。避免“人证分离”,就需要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把职业资格信息、人员注册信息、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等能公开的全部公开,特别是借助于全国社保系统等,以身份证查人员,以单位查人员,从源头避免“影子药师”的产生。此外,要加强惩戒力度,查处一批就曝光一批,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要对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主管部门进行全面追责。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





总之,要在整体上转换思路,对于可有可无的资格,要从“放管服”的角度取消,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对于有用的资格,要严肃查处挂靠、寻租行为,确保其公信力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