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克拉玛依打造“环城市生态圈”
编前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新疆各族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最后一公里》开设“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专栏,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从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基层基础、改革发展六个方面展现新时代下,新疆各族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克拉玛依市高新区(白碱滩区)石西公路东侧的戈壁滩上,鹅喉羚留下的心状的脚印。
沙拐枣、沙棘、甘草、铃铛刺、罗布麻……二十余种在新疆荒漠戈壁上常见的植物,在克拉玛依市南新公园成了吸引人们观赏的“稀罕物”。
在克拉玛依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陈彦看来,这些原生荒漠植物,未来不仅将成为“油城”城市景观的中坚力量,还将担负起另一项重任——城市周边荒漠化治理中抵挡风沙的“戈壁卫士”。
为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从2012年起,克拉玛依市开展了荒漠生态恢复与建设课题研究,并开辟了5个试验区。
全疆首例顶洪造林模式
2017年12月30日,克拉玛依市高新区(白碱滩区)农林水牧局副局长刘刚锐带着他的课题研究小组3名成员,驱车来到该区石西公路东侧的戈壁滩上巡查。
在这片曾经的洪水漫溢区,有1020亩人工种植的黑梭梭幼苗,春季栽种的10余万株黑梭梭幼苗,如今已有51%成活。
“你看,这一串桃心状的脚印,是鹅喉羚留下的。”刘刚锐说,这一区域设立了10个监测点,每周对各个点植物生长状况进行监测,通过对黑梭梭的生长情况以及环境、气候、病虫、鼠害对其生长影响的监测,为下一步荒漠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及依据。
刘刚锐介绍,由于准噶尔盆地边缘石西公路两侧荒漠地带干旱多风、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且多盐渍化等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荒漠区生态环境较差,成为克拉玛依中心城区风沙与干热风危害的策源地。
“我们的这种顶洪造林模式为全疆首例。”刘刚锐说,该项目在洪水消退区域采取顶洪造林工程措施造林,利用机械开浅沟种植,避开现有植被,进行条状种植,开沟沟向近垂直于主风方向。
2017年确定荒漠生态建设面积为1.5万亩,截至年底,已完成1.5万亩封沙育林建设任务和1.4万亩造林任务,实现了建设与保护同步推进。
克拉玛依市高新区(白碱滩区)石西公路东侧的戈壁滩上,利用机械开浅沟种植,避开现有植被,进行条状种植的植被。
构建“环城市外围生态圈”
2014年新疆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荒漠化重度和极重度面积134.2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1.9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2.14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56%、3.6%、18.28%。
2017年6月,克拉玛依市发布荒漠生态建设规划——《克拉玛依市中部区域荒漠戈壁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今年启动总面积近10万亩的荒漠生态建设试验区。
根据该《规划》,在克拉玛依中心城区外围和白碱滩区外围荒漠区域通过人工干预、围栏封育、退牧还林等方式,构建“环城市外围生态圈”。
克拉玛依市农林牧业局副局长李彦解释,依据克拉玛依市建城区地理区位、周边植被、立地条件和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等因素,围绕克拉玛依区和白碱滩区城区周边,重点在建城区外围西北部、东南部构建生态屏障,从单纯建设“环城市防护林”到“恢复和建设城市外围荒漠生态系统”,从根本上遏制因外围生态环境脆弱造成灾害性天气对克拉玛依市的影响,切实改善克拉玛依市外围生态圈。
该项《规划》总规划面积940平方公里,对中心城区外围荒漠区划出了39个功能小区和九大建设工程区。
按照《规划》建设时序,到2030年,规划区内各重要区域的沙漠化、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损受威胁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或明显改善。
“荒漠化治理,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主要采取封育的手段,适当进行人为干预,但在局部区域人为干预时不破坏地形。”李彦说,城区南部的中水资源以及玛河古道泄洪资源可作为荒漠植被恢复的水资源。
让玛依湖成为润泽油城发展的源泉
在克拉玛依市的荒漠生态建设规划中,实施玛河古道及玛依湖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克拉玛依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曾焕斌对湖区面积达389平方公里的玛依湖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对克拉玛依市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发现一号油井。
“玛依湖将成为克拉玛依市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它能为克拉玛依拉开11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相当于再建一个克拉玛依。”曾焕斌说,克拉玛依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玛依湖是重要的抓手,它可以释放10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在曾焕斌看来,玛依湖的保护开发利用,不仅为克拉玛依荒漠化治理打造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水资源,也为克拉玛依建设生态园林示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让玛依湖的碧水成为润泽油城发展的源泉。
在新时代的玛依湖生态实践中,克拉玛依市会持续打造这道生态屏障,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克拉玛依人的幸福指数。
中科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牟振江评价,克拉玛依市的荒漠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是在施与少量人工干预及维护的前提下,以原生态为基础,引入先进的生态植被恢复技术,增加增提植被盖度与生物量,提升建设区生态功能,有效防止土地沙化和加强植被防风固沙作用,改善城市宜居生态环境质量。
记者手记:继续书写“沙退人进”的光辉历史
对城市周边的荒漠化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和建设,克拉玛依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此前,克拉玛依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0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建在森林中的城市。
克拉玛依这座因油而生的资源型城市,在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选择了重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克拉玛依人当年把“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凉戈壁建起一座城市,并且把它打造成如今“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外江南”。
可以说,克拉玛依人比谁都对改善生存环境有着切肤的感触和迫切的愿望。
也可以说,克拉玛依60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沙退人进”的历史,一部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光辉历史。
按照2014年克拉玛依市荒漠化数据的标准,60年前这片土地的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接近100%。几代克拉玛依人用了近60年的时间,让这一数据降为11.56%,这充分反映出克拉玛依治理荒漠的成果是一个人间奇迹。
早在2017年自治区“两会”期间,克拉玛依市政协党组书记王新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要牢固树立荒漠生态恢复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的理念,做好持续不断改造荒漠的思想准备,坚持不懈地做好荒漠生态恢复和建设工作。
其实,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人何尝不是坚持这样做的?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牟振江评价,克拉玛依开展的外围荒漠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在全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新疆全面推进荒漠生态恢复技术与建设工作树立了信心,提供了技术保障,意义重大。
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是,不同于克拉玛依人此前在绿化方面的埋头苦干,改善城市小环境的做法,此次在荒漠化的治理中,已有人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以改善大环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克拉玛依人还会继续书写“沙退人进”的光辉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记者马少宾 金佐坤)
-End-
责任编辑 / 杨 凤
主 编 / 段清宇
推荐阅读
脚下沾着泥的河(湖)长
- 长沙楼市调控定调 强力推进环境大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 股权丨柳传志谈公司治理:其实就是分苹果!
- 游记:克拉玛依你是珍贵的黑油
- 重磅 ! 阿克苏即将开通直飞伊宁、库尔勒、克拉玛依航班 !
- 各省将成立打击治理煤矿行动小组 重点整治僵尸煤矿等
- 【宏观】20180211摘要合集
- 【项目动态】中闽水务集团福州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喜入财政部第四批
- 工地扬尘治理不力原因何在?市人大常委会启动质询
- 新三板挂牌的十二大黄金价值
- 用“呼你撕”治小广告?评:公共治理不能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