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疯子”改造了自已的DNA,“超级人类”将诞生吗?
这位前NASA研究员,成为全球首例正式公开的基因改造人。
绿巨人、金刚狼这些超级英雄,未来可能不再只存在于电影中。据外媒《每日邮报》报道,一位名叫 Josiah Zayner的前NASA研究员,正在试图通过“帮助人类改造自身基因”,来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而Josiah Zayner也因成为改造自身DNA的全球第一人而被媒体广为报道。
在最近一次采访中,Zayner博士声称,人类是“自身基因组的奴隶”,他相信,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推广普及,人类将演变为新的物种。以下内容由钛媒体编译自《每日邮报》等外媒报道:
一名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员称,他希望通过“帮助人类改造自身基因”,来创造一种超人类。
最近,36岁的 Josiah Zayner博士成了各大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因为他改造了自己的DNA,并成为全球首例正式公开的基因改造人。
这位生物化学家自行设计了一套基因疗法,通过注射,试图去除抑制自己左臂肌肉力量的蛋白质,从而赋予自己超强的臂力。
在最近一次采访中,Zayner博士声称,人类是“自身基因组的奴隶”,他相信,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推广普及,人类将演变为新的物种。
一周前Zayner向英国《卫报》表示:“在我想象中,今后人们会去某个类似纹身店的地方,但不是为了纹身,而是要挑出某些让自己肌肉更发达的DNA,或者改变发色或是眼睛的颜色。”
他还说:“DNA决定了一个物种。按我设想,通过这些基因改造,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几乎会变成一个新物种。”
Zayner的科研生涯始于NASA旗下一个合成生物项目,该项目主要从事细菌基因工程的研究,以此帮助在火星上孕育生命。
离开了那个项目以后,Zayner成立了一家名叫Odin基因工程公司,开始致力于人类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在声势日渐壮大的“生物黑客”运动中成为领军人物。
不少科学家、工程师都投身于这个运动潮流,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做实验,包括为了创造所谓超人类而编辑人类的基因。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警告,未经监管机构批准出售基因疗法产品是违法行为。尽管如此,Zayner仍然在网上出售一些基本的基因工程工具。Zayner发布了一套免费的指南,指导人们如何利用他提供的入门级工具,来进行自身的基因改造。
去年一年,Zayner售出价值20万美元产品,其中包括针对酵母的一种基因编辑工具,它可以用来酿制生物性发光的啤酒,此外,还有一种可以在家中发掘抗生素的工具。
Zayner说:“我们一直是自己基因组的奴隶,应该让人们有能力改造影响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
他承认“这听起来像虚构的科幻小说情节”,不过在他看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使用基因疗法,只不过主要是用于医疗方面,而且影响的人很少。
上个月,Zayner在网上直播了他编辑自身基因的过程,Zayner承认,他目前还无法预计这个实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因为类似的实验曾在动物身上做过,结果一般要在实验完成四到六个月后才会显现。
Zayner在试验中采用的“Crispr-Cas9”基因改造技术,是基因疗法领域目前最新的一项技术。“CRISPR -Cas9”是一种精确编辑DNA的工具,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
CRISPR的全称是成簇规律性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它要用到一种切割DNA的酶,还有一个指示那种酶在哪里切割的小标签。通过编辑这种标签,科学家就可以让切割酶锁定DNA的特定区域,做出任何一个部位的精准切割。
CRISPR-Cas9技术运用标签识别基因突变的位置,然后切割酶就像小刀一样,切掉一个精确位置的DNA,去除基因的一小部分。这样做可以实现“基因沉寂”,也就是有效地关闭基因的功能。细胞机器修复DNA的破损后,就去除了DNA原有的一小截。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精准地剔除基因组的特定基因。这种方法此前主要被用于编辑出现突变的β-珠蛋白(HBB)基因。
Zayner预计,实验以后,他左臂肌肉细胞的DNA就会变化。不过他也承认,此前并没有进行过实验能证实这一点。对于其左臂肌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他表示“持怀疑态度”。(本文由钛媒体编译)
看了这个片段,再来点补脑的内容
图:《生命是什么》薛定谔著
薛定谔撰写的《生命是什么》被奉为20世纪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书中内容以物理学家的角度思考生命的本真,精华处更有“生命以负熵*为生”之说法。《生命是什么》为之后分子生物学的搜索方向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如果说薛定谔点亮了分子生物学的引路灯,那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便是找到了开启DNA宝藏的钥匙。是这把宝藏让生物技术深入诸如药物生产、食品、服装等等行业之中。发现这把钥匙的微生物学家叫做哈密尔顿·史密斯,如今已经86岁高龄。他也不曾料到一次失败的实验能为他带来诺贝尔奖,世界还因此产生巨大的改变。
图:哈密尔顿·史密斯
1931年8月23日,史密斯出生在美国纽约,他的父亲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擅于学习,他17岁从伊利诺伊大学附属高中(Uni)毕业,升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主修数学。大学期间,他转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52年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
图:Uni
随后,史密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主攻医学,并在1956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开始在圣路易斯巴恩斯医院实习,也是这一年他与他夫人伊丽莎白·波尔顿护士结婚。
翌年,史密斯服从安排到海军总部服役2年,成为了当时的药房负责人。他当时要负责为1100名平民、500~600名军人服务,此时的他正计划继续在医学上发展。
图:位于Homewood校区的Gilman Hall
谈起转业做起分子生物学,史密斯笑称:他猜测,做研究的想法应该从出生起就开始的。当时在海军服役时,他注意到一些疾病因为遗传性缺陷,从而阅读了许多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书。
他开始了解到人体的46条染色体、染色体异常等等,有趣的内容让他逐渐深陷其中。他开始自学生物学,慢慢放弃了医学转入新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后来他在他父亲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正做着“人类遗传学系”的吉姆·内尔。
在内尔的实验室里工作期间,史密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逐渐迈入了科研领域。在做出一定成绩后,史密斯收到了霍普金斯大学的邀请。
当他来到这里,他发现这里有许多的实验者重复着相似的实验。而史密斯柔软开朗的外表下实则有着一颗与众不同的心,他不希望做着“我也是”的实验。
于是他开始寻找不一样的实验内容,他开始探究重组的过程。在当时,谁都知道基因重组(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套基因重组的体系),但是却没有人了解其中细节。他选择了名为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和他的第一位研究生肯特·威尔科特斯一起研究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重组过程。
流感嗜血菌会摄取来自外源的游离DNA片段,再将这些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这样的转化方式赋予流感嗜血菌许多新特性,但同时也会被一些(如噬菌体一类)病毒利用。它们通过插入自己的DNA,劫持细菌内部的基因重组“装置”,利用宿主的蛋白质编译系统构建自己所需的蛋白质外科,从而进行不断的复制。
依照这个特点,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首先他们利用病毒的特点,让它们感染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流感嗜血杆菌体内增殖,新增殖的病毒便会具有放射性。
随后,再用新增殖的病毒侵染另一批正常的的流感嗜血杆菌。如果实验进展顺利,在正常的流感嗜血杆菌中可以检测到放射性。但实验结果出乎意料,研究生威尔科特斯没有在第二批细菌中检测到放射性。
一开始,史密斯以为是威尔科特斯在实验步骤中出现了错误导致失败结果。但威尔科特斯确定他的实验步骤没有出错,他灵光一闪想到一种可能:难道会是限制吗?
在这次实验开始前几年,日内瓦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沃纳·阿尔伯提出一种设想:有一种酶,可以通过切断病毒的DNA来限制病毒增殖。
史密斯也曾给威尔科特斯推荐了一篇哈佛大学的学者马修·梅斯森与罗伯特·元的论文:他们宣布发现了首个I型限制酶*,证实了阿尔伯的猜想。而这些也给了威尔科特斯灵感,他认为可能有一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注:第一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通常其切割位距离认知位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并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所以并不常用。
第二天,史密斯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案,可以在十分钟内确定答案是什么。他们使用粘度计进行检测:往一个装有足量DNA的试管中加入流感嗜血杆菌提取物,观察粘度变化。由于DNA的长度越长粘度越高,因此如果粘度不变或增高,则代表其中不含有限制性内切酶,如果粘度下降,则反之。结果显而易见,DNA被剪短,粘度下降,某种限制酶在作祟!
这一天是1968年5月28日,对于史密斯来说是极重要的一天。
史密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重复进行分离工作,他们最终找到了限制性内切酶。这是第一种II型限制酶*(HindII),能够精准地“处决”那些贼心不死的外源DNA。同时他们也发现了甲基化酶:这种酶通过用碳原子和氢原子保护细菌原有的DNA,免受HindII的攻击。
*注:第二型限制酶:只具有认知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酶进行。所认知和剪切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是遗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
史密斯很快将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在各大科学杂志发表,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进行相关研究。HindII逐渐被当做一种精准化的工具,用作于创造出前所未见的新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除了为分子生物学界带来崭新玩法外,也为史密斯带来了意外惊喜:
1978年,史密斯被告知与沃纳·阿尔伯(提出猜想)、丹尼尔·纳思斯(进一步研究限制酶的学者)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同时,史密斯在此之前还获得了1975年古根海姆学会奖。
他有些惶恐,对于这一个失败的实验引发的众多荣誉他担心受之有愧。不过他的担心其实多余,限制性内切酶为生物技术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胰岛素的制作就是其中一种。
史密斯虽已摘得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但依然耕耘不辍。
1993年,他结识了TIGR(基因组研究所)的创始人文特尔。文特尔有着与史密斯极为相似的经历,他们同样是医学起步,也同样在海军服过役。但文特尔名声不太好,他还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工作时,便时常提出过于开创性的方案,还总和人争执,揽获“混蛋”恶名。史密斯与文特尔相识,几乎是“一见倾心”。史密斯随即加入了TIGR,开始与文特尔科学上的合作。他的同僚们都担心这会成为他学术生涯的污点,可是史密斯并不介意这些闲话。
他们一起着手测定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组序列,这是他们工作组的首次测定工作。而测定的方法采用的是文特尔提出的散弹枪定序法(Shotgun)*——正是因为这种过于开创性的测定方法,文特尔和NIH高层产生巨大意见分歧。他们把这条含180万对碱基的基因组切成片段,对其进行测序,然后通过计算机把它们组装成一条完整的基因组序列。最终的成功让史密斯颇为兴奋。
*注:霰弹枪定序法(又称鸟枪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为长DNA测序的方法,比传统的定序法快速,但精确度较差。当时NIH便是不认同其精准度便拒绝提供经费给文特尔。
也是同一年,文特尔创办的塞雷拉基因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次计划公开挑战了早已经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由政府支持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开展8年,但仅仅测定了基因组的3%,却因为文特尔的团队加入,原本预计15年的工作竟提前3年竣工。
*注: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是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六十亿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预期在15年内完成。多数政府资助的测序是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的20所大学和研究中心进行。
2010年起,史密斯他们带领团队开始着手于人工设计、合成和装配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然后,他们将这一基因组移植到另一种山羊支原体细菌中,创造了全新的细胞。同年,《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这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并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
图:史密斯(右)与其合作伙伴
从打开“DNA编辑器”到“人造生命”,史密斯总能成功敲开新世界的大门。如今86岁的史密斯仍打算继续乘风破浪。
- 渝北区金州大道与纵六路节点即将启动改造工程
- 改造后的平安公园 月底亮相
- 六安这24条小街巷改造了!有你家门口的吗?
- 【羡慕】澄海这些老旧小区改造后大变样,快看看有你们那里?
- 石家庄市城管委“双问计”问诊老旧小区供热设施改造
- 杭州城中村改造:将从重征迁轻保障到民生安置优先
- 武汉四大城建工程开工 道路微改造提升出行舒适感
- 今起歌乐山两个路段施行改造施工 至少3个月将实行单边交替通行
- 上海曾建立全国最早污水处理厂,目前提标改造探索世界先进经验
- 淮南寿县加快校舍维修改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