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试用后,最资深果粉的 iPhone X 评测:奠定未来10年基础的

【导读】JOHNGRUBER可以说是最资深的果粉了。但是他绝对不是那种脑残式的果粉。事实上,这篇关于IPHONE X的评测文章他是经过了几个月的试用后才写出来的。里面有很多他结合历史对苹果战略的思考。

几个月试用后,最资深果粉的 iPhone X 评测:奠定未来10年基础的



一个计算机平台越是流行,它遭遇的束缚就越大。一个平台只有在被废弃时才算“完成”。它需要不断演进来保持相关性,但以不熟悉的方式做出改变而不惹恼活跃用户群是很困难的。在熟悉的基础上追加新功能只能让你走这么远了——最终东西会变得过于复杂,尤其是当现在需要的东西跟10年前(或更早)行得通的设计决定冲突时。

最终,不可避免地,渐进式改进把一个平台逼到了角落。必须有所舍弃。

这在1990年代中期经典的Mac OS身上发生过,当时该操作系统特定的技术约束使得平台看起来在抱残守缺。经典的Mac OS没有保护模式内存,采用的是协作式而不是抢占式的多任务。没有保护模式内存意味着系统的每一个进程都可以读写RAM的任何地方——包括其他进程的内存以及OS本身所占的内存。协作式多任务意味着何时放弃CPU给其他进程得由每一个应用自己决定。如果一个应用希望使用整个CPU,它是可以办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今天看来,原来的Mac基本上就是一个进程,而应用更像是运行在那个进程里面的插件。在1984年的时候,这些都属于绝对合理的设计决定。保护模式内存,抢先多任务处理,以及一个强大的OS内核在计算机只有一颗8Mhz的CPU以及128KB的RAM时根本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原先的Mac根本就没有多任务处理,那是在1985年4月Andy Hertzfeld发布了Switcher——也就是MultiFinder的前身之后才有的。

1990年代中期的苹果所面临的问题是Mac因为出色的第三方软件库很火而变得流行,但因为底层OS的老朽而陷入了麻烦。但苹果无法在不打破应用软件的情况下真正实现现代化——这正是后来的Mac OS X身上发生的事情。旧的软件运行在一个虚拟的“经典”环境——基本上,旧的经典Mac OS的虚拟版是在现代的Mac OS X里面跑的。新软件——利用了Mac OS X的现代API、新功能以及新的外观的app——需要用不同(Cocoa)或者更新过(Carbon)的API来编写。这种过渡见效了,今天Mac继续取得成功就是例证,但是却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差不多用了10年。对于牵涉其中的每一个人——用户、开发者以及苹果自己来说,这个过渡过程都是痛苦的,不和谐的。

在我看来,苹果在iPhone X的尝试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对一个惊人流行和成功的平台的一次彻底的反思,同时又避免了颠覆性的痛苦转变。

2007年的iPhone和1984年的Macintosh有好几点相似之处。这两个都引入了新的基础范式并迅速成为竞争平台的标准——1984年的GUI,2007年的多点触控。二者都是由乔布斯领导的相对小规模的团队创建的。但它们最大的相似点——或者至少对本次讨论而言最突出的一点——是这两个一开始都背负着严重的技术限制。8 Mhz CPU、128 KB RAM以及400 KB的软盘(最初的Mac机唯一的存储形式)是不够的。类似地,原先的iPhone的CPI、128 MB内存,以及基于EDGE的无线网络也是不够的。这两款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并且尽管存在技术限制也被用户厚爱——正是把它们带到人世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才华横溢的最好证词。

有一点根本的不同:iPhone在10年前遇到的障碍不是技术性的(正如前面提到的经典的Mac OS2的架构性缺陷),而是概念性的。以下是iPhone作为一个平台在过去10年经历的部分标志性变化:

iPhone 4(2010年):视网膜显示。

iPhone 5(2012年):纵横比从3:2变成16:9。

iPhone 5S(2013年):Touch ID。

iOS 7(2013年):用户界面更新

iPhone 6和6 Plus(2014年):更大屏幕。

不过这些最终都是原先iPhone的演进。从2007年的初代iPhone到2017年的iPad Pro和iPhone 8有着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iPhone 5S的时候,主画面按钮获得了超级能力——通过指纹验证你身份的能力——但这只是它在之前所做一切的补充。iOS设备的前面一直都有而且也只有两样东西——触摸屏和主画面按钮。实际上,iPhone X甚至比iPad还要彻底地改变了iOS。在显示屏和主画面按钮的角色方面,iPad其实是——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不过一台大的iPhone罢了” 。

然而,iPhone X却制造了分裂,这种分裂无疑于对这类产品进行了一次重启。

苹果并没有刻意让大家注意这一点,但其实现在有着两个版本的iOS 11——我把其中一个叫做“iOS 11 X”,这个只在iPhone X上面跑,还有一个叫“iOS 11 Classic”,跑iPhone X以外的其他。

iOS Classic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运行中的app获得整个显示,而主画面按钮是你跟系统交互退出当前app去到其他app的方式。在Touch ID之前,主画面按钮甚至还贴上了一个完全空白的“app”图标,这是一种非常有才的做法。

随着时间转移,主画面按钮的责任不断扩大,变成了包罗以下这些角色:

屏灭时单击:唤醒设备。

屏亮时单击:回到主画面。

双击:切换到多任务切换器。

三击:配置访问快捷方式。

手指接触:通过Touch ID进行身份验证。

双点(Double-tap,不是单击):唤醒可达性。

按下并保持:唤醒Siri。

到了iOS 11X,几乎主画面按钮的每一个角色都已经被显示屏替代了,剩下的则充分交给了侧边按钮:

唤醒设备:点一下屏幕。

回到主屏:从屏幕底部往上拉一下。

转到多任务切换器:从底部往上拉久一点。

多任务还有个更好的方式:主画面指示器横向扫屏。

可达性快捷方式:三击侧键。

验证:看着屏幕就行。

可达性(Reachability):在屏幕边缘向下滑。

Siri:按住侧键不放。

头几天使用iPhone X对我来说是比较棘手的。我的拇指不断想找home键但是却找不到,尤其是在多任务的时候。一周之后,感觉才开始正常点。今天,在上手了2个月之后,我的感觉已经变成了“什么是home键?” 实际上,我对iPhone X的适应已经使得用起iPad来就像是个时代错误——在iPad我还想着从下往上扫屏回到主画面。

简而言之,通过iPhone X,苹果把跟app交互的主要手段——触摸屏和主画面按钮——从两种变成了一种,并且营造了一个更好、更完整、更有机的体验。(编者注:Android机早就这样了,不是吗?)

为了实现这一点苹果做出的一个东西引起大量注意:Face ID。不过这方面他们做的其他一些事情基本上就被忽视了。在屏幕任何地方点一下都能唤醒是那么的自然,以至于我在想我们过去这么久都不这么做究竟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我现在使用iPad的另一个沮丧指出——我点一下屏幕预期会唤醒它。我得按一下按钮才能唤醒似乎太愚蠢了)。唉,不过iPhone X并没有提供最新的iPad Pro引入的ProMotion功能,这项功能可以把动态屏幕刷新率提高到120Hz。不过它的确以120Hz来跟踪触摸输入,比所有其他iPhone手机速率提高了1倍。其结果是手势跟踪的动画变好了。那种感觉不太像是对触摸做出响应的动画演示,而更像是你的手指在实际操纵和移动屏幕上的东西,就好像它们是真实的物体一样。在嵌入iPhone X的众多新技术里面,用于触摸的120Hz刷新率几乎可以肯定是最不重要的一个,但它的确为让手势感觉就像跟系统的真正互动做出了贡献。

点击屏幕唤醒设备,在锁屏上看裁剪版本的通知消息,然后当你被系统通过Face ID识别出来之后看着那些通告扩展来预览内容——这使得iPhone X感觉非常的鲜活,这是其他设备不能比拟的。你点它一下引起它的注意,然后它能够识别你就是你。

锁屏现在还是非常有用的:你可以点击任何通告跳转到目的地。有了Touch ID,当你点击屏幕中央的特定通知之后,你就得马上下拉到home键来进行身份验证。过去我一直都认为这是很烦人的。但现在在使用iPhone X之后,我发现这是无法忍受的。

Face ID并非在每一方面都击败Touch ID。这里是有权衡取舍的,首先是在Face ID无效的场景。(比方说,大多数情况下戴太阳镜它就识别不了,不过我喜欢的Ray Bans牌子的太阳镜却正好可以)。

考虑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在锁屏状态下打开通知的流程。Touch ID多加了一个步骤,每一次,即便是在完美工作的时候。Face ID并不完美——真的,我要么要进行第二次验证,要么多求助于输入PIN码的情形要比Touch ID更多——但是它只有在出于某些原因失效的情况下才增加这些步骤。当它可以完美工作的时候,对我来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它的效果就非常好了。真的给人感觉就像是我的iPhone没有密码保护一样。但Touch ID从来都没有给人这种感觉。Touch ID给人的感觉像是解锁设备的更好方式。Face ID给人的感觉就像你的设备从来都没有锁定过一样。

iPhone本来就应该是这么用的。2007年1月,当乔布斯在Macworld Expo的舞台上演示初代的iPhone时,“滑动就能解锁”。不需要PIN码。过去10年这个世界改变的方式之一是我们对设备的安全不再幼稚了。我相当肯定有那么几年我的iPhone是不设PIN码的。滑动解锁很有趣。输入PIN码则不然。

感谢Face ID,无需PIN的“滑动解锁”又回来了。这个,对我而言,就是iPhone X的缩影。不管怎么看,它都从根本上改变了iPhone的使用方式。但它却是以忠于原先iPhone精神的方式来做的。

这些是我对iPhone X最感兴趣的总体情况。而不是这台设备,尤其不是那显示屏或者相机系统等——而是它改变了平台的基本面,为将来10年每一年的渐进性改进奠定了基础。不过这台设备的一些特别细节还是值得注意的:

Apple Pay转向Face ID对我来说是个胜利。你现在是通过双击侧键唤出Apple Pay。我发现这个变化的有趣之处在于,尽管它打破了Apple Pay在其他iPhone手机上的操作方式,但跟你在Apple Watch上唤醒Apple Pay的方式确实一致的。跟点击屏幕唤醒一样——现在它跟Apple Watch的操作一样了。

摄像头隆起部分比任何其他iPhone都要大,也更突出了,不过对我来说,这反而让它没那么令人反感。现在它是个东西了。而原先在iPhone 6和6 Plus上的隆起则像是个瑕疵。如果一定要凸出来的话,让它就干净利落地突出来就是了。我还喜欢iPhone X相机突出部分的边缘跟手机背面是垂直而不是倾斜的做法。这让它看起来不怎么像是手机背面的镜头,而更像是一整个相机贴在手机背面。

几周之后,我已经对home指示符感到厌烦。把它变成全白或者全黑对于新用户来说也许是个好主意,让它的功能可见性尽可能的显著。不过一旦你习惯了之后,就会觉得那是个非常显眼的障碍。我希望它可以做得更微妙一点,比方说半透明这样。我预计将来的iOS版本会把home指示符做得更隐晦一点。

当内置闹钟响起来的时候,只要你望向屏幕音量马上就会逐步变小。这绝对是非常吸引人的。

硬件静音开关仍然保留。如果说苹果有取消这个开关的时机的话,iPhone X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时候。现在iPhone X仍保留在我看来是因为苹果认为它仍有存在的必要,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是这样。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这个静音开关的话,你可能会想“他们当然会保留静音开关啊,取消掉才是糟糕的事。”但是他们几年前就取消了iPad上的静音开关,而且苹果对物理按钮的反感是出了名的(从新MacBook Pro上的Touch Bar可见一斑)。出于我一直无法理解的原因,Android手机制造商似乎愿意抄袭他们能够抄袭的苹果的一切(甚至连不能抄的也超),但是却没有一个跟着苹果设置静音开关,尽管其实这个东西极其有用。

不锈钢的界面外观要比铝合金奢华多了。iPhone X放进兜里或拿在手里感觉并不比iPhone 7或者8要大,但的确感觉分量更重,更庄重了。

True Tone集中体现了设备上有了你就不会留意,但没了你就会抓狂的那种功能。视网膜分辨率也是这样。自从切换到iPhone X之后,我已经好几周都没考虑过True Tone的事情了。可一旦我看到没有True Tone的iPhone一眼,我就开始受不了了。

在用过iPhone X几周之后对它进行评判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再用回iPhone 7看看(或者任何之前的iPhone手机)。我马上注意到:屏幕看起来非常小,晚上的时候颜色太冷了(因为缺少了前面提到的True Tone的缘故),而完全尖角的屏幕看起来太过粗糙了。圆角屏幕边缘也许会给人以噱头的感觉,但实际感觉确实更加有机和精细。就像一位睿智的人一度指出过那样,圆角矩形无所不在。就像True Tone一样,我不再留意iPhone X的圆角了,但开始注意到其他iOS设备的方角并感到烦扰了。

竖屏使用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那道凹槽,我只有在看视频、使用摄像头或者玩游戏的时候才横着拿手机。我玩游戏并不多。但苹果的确应该在横屏显示的时候把凹槽隐藏起来(其实他们在相机app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而言现在其他iPhone手机的前额和下巴要比X上的凹槽显得突兀多了。在我看来纯粹是“浪费地方!”

在iPhone X上,当手机开启了热点会话(蓝色)时,iOS 11现在会在顶部左“耳”位置用小的颜色药丸状的指示器,还有一个活跃地图导航会话(蓝色),一个背景通话(绿色),或者屏幕正在录制中(红色)。iOS Classic的时候,这些指示器都是同一种颜色的,但却占据了整个状态栏。这些指示器的旧设计在视觉上太过突出了,而且完全阻止了你点击状态条将当前视图滚动到顶部。因为这些指示器其中一个处在活跃状态而没法使用滚动到顶部的快捷方式是毫无道理的——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让我感觉这是一项笨拙的设计。到了iPhone X时这些指示器终于感觉找到了合适的家了。

新的状态栏不再有地方留给数字化的电池使用占比了。你可以在控制中心看到数字占比,在锁屏状态下设备充电时也能看到,但已经没有电池用量占比一直显示的选项了。我一直都不是数字电量消耗占比的粉丝——对我来说,这除了给人带来焦虑以外什么用都没有。要我说,大多数时候你基本上都只需要了解大约的剩余电量情况。但,部分人不同意这个。如果这个仍然存在争议的话,苹果应该考虑让打击在图标和数字占比之间做出选择。

新的状态条设计大部分时间还把运营商的名字从屏幕上去掉了(在锁屏和控制中心还可见)。状态条的运营商字符一直都令我很气愤——这这好像是在我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广告一样,即便我就是付钱给他们的人。

iPhone X的镜面后背不会产生像深黑色的iPhone 7那样的划痕或者“微刮伤”。我在在我的手机(太空灰)上发现了两个很小很细的微刮伤,这是在我不用保护套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个多月之后才产生的。我妻子(白色款)的也有一些。不过你要非常仔细才能看到。

我仍然认为对于要做最小的iPhoneiPhone X仍然太大了。这款设备放在兜里或者拿在手上并不觉得太大。就像某人自打3年前携带一部4.7英寸的iPhone 6手机的感觉一样,就设备而言iPhone X感觉的确是一样的大。但无边框的显示带来的额外屏幕尺寸给单手操作带来了困难。除了明年引进尺寸更大的Plus版iPhone X以外,我还希望能看到除了尺寸小一点以外功能和设计元素一样的SE版出现。虽然我对此不是翘首以盼,但乐意看到。我本人甚至都不一定就喜欢小一点的(但是愿意尝试一下)——不过这对于那些看重单手操作的人来说会很好。

iPhone X的价格比iPhone 8高是不是合理的呢?64GB和256GB的iPhone X分别为999美元和1149美元。比同等规格的iPhone 8贵了300美元,比iPhone 8 Plus贵了200美元。这个溢价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摄像头,不锈钢(而不是铝合金)机身,带True Tone的无边框OLED显示屏,以及Face ID。但你还得到了一些没法进行比较的东西——某种生活乐趣。对iPhone X更高定价提出质疑的人在我看来他们质疑的不是这部手机,而是认为手机都不应该这么贵。正如我今年早些时候指出那样,如果我们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都可以定价超过1000美元的话,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呢?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很多人来说,手机是使用最频繁、最重要的设备,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编者注:如果论起硬件配置和办公的便利性的话,手机还是没法跟笔记本相比的吧)。

我记不起有那个iPhone 8的评测没提到期望值更高的iPhone X的(包括我自己的评测)。但不提iPhone 8的话你也没法理解iPhone X。2010年,在iPad推出几个月后,我说(试图平息那些认为iPad是Mac的终结者的恐惧)Mac的厚重使得iOS在概念上仍保持轻量。类似地,对iPhone 8的熟悉程度使得iPhone X可以重新发明一切,可以去打破平台的基础约定。

没人需要被迫接受iPhone X的改变。如果你想要一台自己熟悉的新iPhone,你可以去买有着同样的A11“Bionic”系统芯片,同样出色的相机、屏幕也几乎一样好、有着屡试不爽的Touch ID,甚至像感应式充电这样的新功能(对于该iPhone平台来说)的iPhone 8或者8 Plus——而且还可以省几百美元。

短期而言这个平台分叉是对一致性的打击。解锁手机,回到主画面屏幕,在app间切换,通过生物计量验证,唤醒Siri,截屏,关机——所有这些任务在iPhone X上面都是用完全不同迄今为止任何其他iPhone(包括iPhone 8在内)的方式完成的。

这在苹果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在所有的消费者计算史上不是的话——同一版本的OS,基于OS所运行的硬件而提供了2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界面。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iOS 11是有着各种不同尺寸(SE、正常、Plus、X、iPad、iPad Pro)的一个OS。不过从用户的角度看,“OS”是你跟系统的交互方式。再次地,这感觉就像是由两个不同的iOS 11——我止不住要想这是多么的怪异。

从就iPhone到iPhone X的切换这种差异远不如从iPhone切换到任何Android设备的差异大。但其差异仍然是根本性的。

为什么不把iPhone X上面更多的不同引入到其他运行iOS 11的手机上呢?iPhone X需要这些手势是因为它没有home键。但经典iPhone却是可以支持的——苹果没理由不增加那些从下往上滑回到主画面的手势给所有的iOS设备。他们本来也可以将控制中心变成从右上角向下滑出来应用到所有iOS设备。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希望跟过去来个一刀两断,在新旧之间,在熟悉和新颖之间要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iPhone X的一些体验是没有在旧设备上体验的。理论上在非X的iPhone上你是可以从下往上滑回到主画面,但你没法从下往上滑来解锁锁屏,因为那需要Face ID。反之,在iPhone X上你也没地方可以体验Touch ID。X上没有“把手指放到这里”的体验。指纹扫描放在屏幕底部还是失败背面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不协调。

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真正独特的情况。苹果正在尝试摆脱iOS历史性的界面,一次一款设备。今年是iPhone X。也许明年会延续到几种iPhone型号。可能iPad也很快了?但你接下来需要知道的是,所有新的iOS设备都会用这个,此后不出几年之内,大多数激活在用的iPhone手机都将使用它——同时又不会经历一次平台级的剧变(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一次创伤)。

iPhone X不是一家过分严谨的公司所为。对全球最赚钱的平台进行如此激进的改变是有风险的。但苹果把注押在了自己团队的品味上,他们在开发期间可是天天都用住iPhone X的。对于像iPhone这么成功和流行的平台来说僵化也是一种风险——害怕做出不受欢迎的改变会导致平台供应商做不出重大的改变。不过另一个风险则是傲慢——为了改变而改变,只是想炫耀一下苹果那帮家伙还是那么聪明的话聪明一定会被聪明所误。

在使用了iPhone X两个月之后,我确信苹果是成功的。iPhone X是一次胜利,对有着10年历史的平台进行的一次令人愉悦的概念现代化,一种在我这使用iPhone X之前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的现代化。iPhone X对自己的聪明表现得非常低调。一切看起来就像是新的常态一样,而且有着很多的乐趣。

来源:36Kr

 你可能感兴趣 

2017年手机圈的七宗“最”

2018年十大值得期待的手机盘点

2017年榜单盘点:7家外媒眼中的年度最佳手机 | 年度最让人失望科技产品

2017年十款“最遗憾”手机盘点

魅蓝全面屏新机终于曝光,憋了那么久的大招总算要放出来了?

OPPO真正机皇将归来:时隔四年终回归

【新机】“华为最便宜全面屏手机”畅享7S发布 | vivo Y75开卖

一波千元全面屏来了:360手机N6和N6 Lite公布 | 华为畅享7S、荣耀9青春版曝光

【评测】同为2699元的华为nova2与荣耀V10,你选哪个?

3款全面屏新机解析:华为nova2S正式宣战OV,红米5抢占799元高地,亮点都在哪?

今天,三款旗舰发布:荣耀V10、一加5T、360 N6Pro,亮点都在哪?

相同处理器:坚果Pro2和360 N6Pro | 荣耀V10和华为Mate10 选哪个?

【技术流】高通公布骁龙845详细参数,不承认麒麟970是首款AI芯片,到底比835强多少?

【新机】节奏太反常, 月末新品扎堆发布, 五大品牌新机点评

【技术流】华为nova 3:全面屏不是重点,首款自研核心麒麟670才是重头戏,能否PK骁龙660?

【技术流】说说国产三大手机系统: Miui9 、Flyme6 和 Emui8

【技术流】高颜值的背后 说说全面屏的屏幕

全面屏就得是18:9? 终极目标:就是一块玻璃

【技术流】全面屏:为了颜值 背后竟妥协这么多

几个月试用后,最资深果粉的 iPhone X 评测:奠定未来10年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