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创新,给消化内镜添个好帮“手”( 二 )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日本学者首先研发并逐渐推广 ,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切除治疗 。 ESD技术具有病变切除完整、层次清晰、边界及浸润深度判断准确、可切除较大的平坦型病变、更有利于病理科组织学诊断等优点 , 但仍存在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高等缺点 。
ESD之外 , 内镜下隧道技术在固有肌层肿瘤、贲门失弛缓中的应用 , 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技术在胆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壶腹肿瘤等胆胰疾病中的作用 , 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等的井喷式发展 , 在促进消化内镜学飞速前进的同时 , 也面临了器械不足、不匹配、操作难度大、技术不够完善等问题 。 而这些临床需求的提出 , 正是启发临床医师改进操作附件、设计新的器械、技术的绝佳温床 。
消化内镜学的快速发展 , 与相关医疗器械的逐步改进息息相关 。 而手中的医疗器械使用是否顺手、操作是否简便 , 真正使用的内镜医生最有发言权也最应该发言 。 当然 , 仅仅“发言”还不够 , 我们可以和生产厂商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
ESD操作中 , 为了解决黏膜下层暴露困难的问题 , 需要一个附件像“手”一样 , 随心所欲地提起想要切除的目标组织 , 充分满意暴露黏膜下层 , 从而降低ESD难度 , 缩短手术时间 ,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这个需求的提出 , 促使了电动组织把持钳的研发 。 电动组织把持钳手柄上存有控制开关和微型驱动电机 , 按动开关后 , 在微型电机的驱动下 , 手柄内部的可旋转轴规律旋转 , 并带动头端的锯齿状钳夹固定器旋转 , 从而使钳夹在固定器上的目标组织按照术者需要转动 。
这个创新研发过程虽然让我们更加繁忙 , 但也让我们结识了医疗圈外的合作伙伴 , 让我们扩展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 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们自己总要面临的操作难题 。 今后随着产品的转化 , 还能帮更多同行降低手术难度 , 造福更多患者 。 从这个角度看 , 付出更多心血雕琢自己的工具是值得的 。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黄永辉 王迎春
编辑制作:郑颖璠
【操作|创新,给消化内镜添个好帮“手”】审核: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