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供应链|十余省份在进口冷链检出阳性,食品供应链追溯应对新挑战


食品供应链|十余省份在进口冷链检出阳性,食品供应链追溯应对新挑战
本文图片
今日 , 中国政府网通报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 , 海关总署、湖北武汉、山东梁山、甘肃兰州和福建泉州分别在不同的冷链食品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 随着对疫情传播调查和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 以及境外公共卫生环境的严峻形势 , 人们对进口食品冷链所带来的伴生风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最近几个月 , 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等十余省份陆续在低温进口食品或其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 其中 , 天津、大连和青岛还出现了冷库装卸工不幸感染的事件 , 而北京新发地的调查也直指其冷鲜水产品区域 。 随着检查力度的提高 , 风险和问题的曝光度也在增加 。 这些偶发事件的多次出现使得人们对进口食品冷链的疫情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
所谓食品冷链是指是指易变质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 , 在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各个环节当中 , 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 , 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 冷链食品按货物分类可分为肉类、速冻食品、蔬菜、水产、乳制品等 , 分别隶属于保鲜类、冷鲜类、冷冻类和深冷冻类这四大温度控制分类 , 大部分以制冷温度-18℃为主 。 目前已发现具有潜在疫情风险的主要是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 。 虽然国家对进口食品一直都有严格的监管 , 但近期的疫情防控所检查出的问题对食品冷链的快速溯源和应急响应等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为何要强调食品冷链追溯功能?
首先 , 对于进口冷冻食品的检测 , 通常是以抽样的形式进行的 。 而有问题的批次可能是生产或者运输过程中局部受到污染 。 例如某个携带病毒的工人在食品加工或者装卸的过程中无意识地造成局部污染 。 在这种情况下 , 抽样部分产品很难百分之百保证没有漏网之鱼 。 而在后面的环节发现问题时的追溯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 这样能保证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 , 能够快速控查出相关联的食品、设备和人员 , 针对性地做出响应 。
其次 , 进口冷链食品在生产、存储、运输和销售这四大环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 , 某个食品样本检出问题不光要追查该批次的所有产品(即生产环节上的关联) , 还需要追查在另外三个环节发生过关联的其他食品 。 这包括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与问题食品批次共用存储空间和运输工具的其他食品 。 进口冷冻食品 , 从在海外加工开始先后要经过多次(临时)存储和转运 , 然后与许多类似存储要求的食品一起 , 由大型运输工具(飞机、货轮等)完成长途运输 。 进入国内后 , 还会发生在入境港口的临时存储 , 冷冻货柜车转运等运输环节 。 最后才会进入到销售环节 , 流入大小经销商的冷库或者门店冷柜等场合 。 这些大大小小的各种环节和场景在追溯问题的时候都要还原和掌握其相关信息才能准确应对 。
此外 , 准确把握食品冷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才能保证防控措施不会“一刀切” , 防止误判波及不必要处理的产品和设备 , 避免经济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
如何建立食品冷链追溯功能?
在国内自行可控的环境下 , 已经有不少建立和提供食品溯源系统应对国内的食品安全要求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些系统也可以接管进口食品从进入国内之后的各个环节 。 而进口食品的全供应链打通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 在国际层面上建立食品溯源系统起源于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推动 , 覆盖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终端销售等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上下游 , 通过专用硬件设备实现信息共享 , 服务于最终消费者 。
建立全球食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最大挑战在于各个环节数据和信息的碎片化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可信度的问题 。 由于各个供应商和承运商的系统各自独立 , 不同国家的规范和制度要求不一 , 导致不同环节之间的系统无法互联互通 , 而业内缺乏全球标准以促进数据的共享 。 多年来的发展表明 ,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走向多国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 我国在后疫情时代 , 借助自身的市场和技术优势 , 引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标准将会成为大国担当的旋律之一 。 这其中自然包括食品冷链这一特殊的食品供应链 。 各国达成合作共识着手建立标准是真正开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 , 而在后疫情时代 , 建立食品供应链安全体系也符合各国自身的利益 。 而且谁能在这方面率先做出表率 , 谁就更容易获得进口国及其消费者的信任 , 因此将更有利于本国冷链食品的出口和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