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AI+CTA”首张医疗器械三类证揭晓,3年时间,这家公司做对了什么?( 二 )


在医疗人工智能器械的审批之中 , 非劣效性与优效性的定义虽形不同 , 但神相似 。 一个AI产品要证明自身具备优效性或非劣效性 , 必须证明该产品是有应用价值的 , 或相对于已有的产品具备优势 。 因此 , 临床试验设计无疑成为了通过审批的关键一环 。
数坤科技的冠脉CTA产品显然能够满足优效性的要求 。 其人工智能能够对冠脉CTA三维重建、判读、评估、审核报告等流程进行自动化处理 , 将过去30-40分钟的医生手动影像后处理过程缩短至无需人工介入的数分钟内 , 数倍提升影像科效率 。
深入医院 , AI企业或需抓住两大价值点
效率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更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查 , 特定情况下也能带来医疗效率的提升 。 以某医院短期住院患者为例 , 若住院过程中需要临时进行CTA检查 , AI将从多个方向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
从效率角度分析 , 在单个病种收益为正的情况下 , 过去出具CTA检查结果需要三天时间 , 而AI介入之后 , 患者仅需半天便可取得结果 , 这意味着每个患者的住院过程将缩短2天时间 , 医院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周期之内收治更多患者 。
从质量角度分析 , AI+CTA带来的高重建精准度能够为医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决策信息 , 间接提升医生决策质量 , 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 进而降低医院单个病种治疗成本 。
因为DRG的实行 , 以及绩效考核的压力 , AI最终帮助医院更好完成考核指标 。 该技术了使得卫健委获取医院之间横向对比的便利 , 医院将有意识地利用技术提高单个疾病治疗效率 , 这为AI+CTA带来了更大的市场 。
除了上述价值 , 数坤科技的CTA还能将医生从繁重的重建、报告填写工作中解放出来 , 降低其工作压力 , 这将给予医生更多灵活安排时间 。
由深度走向宽度 ,
透过数坤科技看医疗AI企业转型逻辑
寒冬之下 , 数坤科技能在融资与产品落地双向挺进 , 建立起自己的壁垒 , 自然有其特异的打法 。 其中的一条 , 便是其在打磨CTA产品的同时 , 并未停止对于产品深度与宽度的探索 。
先谈深度 , 在数坤科技的第一代产品出炉时 , 该AI只能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 , 进行相应的后处理 。 而到了第二代 , 钙化积分、斑块分析等功能学评估逐渐加入其中 , 数坤能够给予医生更为全面的数据参考 。 接下来的第三代 , 数坤尝试将AI的作用延伸向手术导航、耗材选型 , 完成人工智能从“诊断”到“诊治”的跨越 。
这一对于单场景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基于了数坤丰富的开发经验 , 横向的深度能力逐渐转化为纵向的开发能力 。
具体而言 , 在完成心血管类AI产品的设计之后 , 数坤科技已经具备了先进的影像处理算法与丰富的AI设计经验 。 拥有了这些技术后 , 数坤科技对于肺结节等其他疾病场景 , 能够以数倍于心血管AI的速度进行新产品开发 。
在这一逻辑之下 , 数坤科技一方面开始顺着疫情的需求开发肺炎诊断系统 , 另一方面 , 它的研发方向由原有的心血管已向心脑血管扩充 , 毕竟在医学之中 , 冠心病的发病并非仅与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组织有关 , 患者的脑部往往也会出现相应症状 。 数坤科技希望能够真正解决困扰中国居民的脑卒中筛查问题 。
数坤随后研发了头颈 CTA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T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 , 通过场景扩充以探寻更为精准的诊断 。
至今为止 , 除了已有的智能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系统、主动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 数坤开发了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 将AI范畴由心血管转向全系血管 。
转型的数坤收获了什么?
2020年10月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与数坤科技合作的头颈CTA重建研究被《Nature》子刊收录 。 该研究使用了18259例头颈CTA数据集 , 对超过一亿血管区域进行了AI勾画与分割 。
结果显示AI 在独立测试集重建准确率达到了93.1% 。 而与152例手动重建数据进行对比 , AI重建的合格率达到92.1% , 此外 , AI 重建VR图像的血管边界比手动重建更光滑、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的去骨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