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疫情之下 4名湖南大学生的非常假期( 三 )


最好的照片 , 也许永远是下一张 。 但没有人怀疑 , 在刘佳尼的影像版《武汉日记》里 , 我们会看到一名大学生与这座饱受伤痛、英勇不屈的城市最真诚的情感交流 。
刘逸涵:为湖北撑起安静的书桌
2月23日 , 是湖南大学数学学院大三学生刘逸涵21岁生日 。 “我们能为湖北做点什么呢?”他与高中同学、北京大学的代颖和首都医科大学的耿海天商量 。 除了脑袋里那点知识 , 捐钱只有点零花钱 , 捐物搞不到防护物资 。
“我们可以做大学生线上一对一!”家住北京 , 体验过因雾霾停课上网课学习效率偏低的三人 , 决定召集大学生志愿者 , 为湖北地区受疫情影响的孩子们提供免费一对一在线辅导 。 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夜以继日完成项目设计 , 敲定了这个大学生公益项目的名字“壹桌计划” 。 并拉来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4名同学 , 为他们理想中的书桌立起了最初的7条“桌子腿儿” 。
大学生有热血 , 但并不头脑发热 。 他们通过武汉最大的家长社区进行初步需求评估 , 受访的65个家庭均表示需要且愿意接受帮助 。 马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月1日 , 第一条推送发出后 , 24小时达到2万多人次的阅读量 , 上千名同学报名 。 一呼百应 , 让团队成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爆棚 , 人力资源部、运营部、公关部、行政部、技术研发部、需求评估部6个部门应运而生 。 有多次公益经历、拍过短片当过导演、当过干部有亲和力的刘逸涵选择挑起人力资源部的大梁 。
志愿者要尽快上岗 , 但又要保证是高素质的人才 。 刘逸涵带领人力资源部立即组织筛选面试 , 24小时连轴转 。 谁知有了老师 , 找学生却接连挫败 。 “做公益 , 以前 , 找人帮助很难;现在 , 让人相信你很难 。 ”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接触有需要的人群 , 联系认识的湖北朋友、给社区打电话、找当地医院等一线工作单位“上门推销” 。 学生有了 , 老师又少了 , 再招 。 最终 , 志愿者报名超过2000人 , 涵盖全国31个省的260余所高校 。
3月4日 , 当“第零批”的8名志愿者与1名刚出院的患者孩子、1名滞留武汉的孩子和6位武汉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的孩子对接成功 , 刘逸涵眼泪止不住地流 。 他感慨:“感觉梦终于照进现实了 , 我们真的把事情做成了 。 ”
【#学位#疫情之下 4名湖南大学生的非常假期】3月7日 , 技术研发部用精心设计的算法匹配志愿者和小同学;3月8日 , 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当晚8点 , 运营部的40多位助教开始对接第一批206个家庭和志愿者 。 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连续3批开课 。 每一批家庭的加入 , 都意味着整套流程循环 , 都需要整个团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 到4月初 , “壹桌计划”对接了500多个家庭 , 累计提供在线辅导近1万小时;邀请名校学长学姐走进直播间分享知识与经验 , 仅B站直播间一个平台就达到了4万人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据 。
要管理临时组建的近千人团队 , 让他们有凝聚力和融入感 , 并不容易 。 刘逸涵为团队建设和志愿者激励琢磨出诸多花式创意:为每一批上岗志愿者制作纪念海报 , 用每个人的名字拼成桌子、书本、火炬的图样;给服务完毕的志愿者办理特别的离职手续 , 以信件漂流的形式帮助小老师和小同学交换临别赠礼;把接头暗语藏在一份份问卷里 , 给机械重复的乏味任务增添乐趣;团队定期开展线上茶话会 , 每位成员分享喜怒哀乐……天南地北的大学生们 , 因这张书桌的存在缔结了新的人际关系 。
“感谢团队 , 让我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 。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助人为乐 , 愿意尝试更多的公益项目 。 ”“很棒的活动 , 超级完美的体验 , 收获了很多朋友和很棒的经历”……一份份留言 , 就是颁给刘逸涵及其团队的一枚枚奖章 。 根据需求评估部进行的服务反馈调查 , 志愿者们在“壹桌计划”平均交了6个新朋友 , 部分大学生告别了原来懒散颓废的假期生活 , 积极奋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