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特别报道】武昌模式:中医卫士守牢社区关口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采访人员:黄蓓 李娜
『中医药』【特别报道】武昌模式:中医卫士守牢社区关口
文章图片
在武汉疫情阻击战中 , 社区和医院同为主战场 , 为居民筑起了防止疫情暴发和反复的“防火墙” 。 该市武昌区通过在社区大面积使用中药 , 形成了中药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 , 做到了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干预 。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 “武昌模式”不仅仅是对上述要求的生动实践 , 更是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社区防控的一个范本 , 凸显了中医药参与重大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 。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 , 中医药干预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 , 有大用!”这是武汉市武昌区的答案 。
“‘武昌模式’中药早期干预 , 预防作用明显 。 中药结合临床 , 治疗效果明显 。 出院康复中药专方 , 康复控制明显 。 ”武昌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王辉说 , 中医药对确诊轻症和疑似患者干预治疗作用明显 。 重症患者的死亡病例逐步下降 , 并保持低位水平 。 从社区收集到的确诊病例数据显示 , 服用中药通治方2天以上的没有一例转重 。 出院康复隔离患者服中药组14天查核酸复阳率显著优于无干预对照组 。
得益于中药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 , 武昌区在此次抗“疫”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 但在1月下旬 , 患者空前积压、医疗资源挤兑严重的至暗时刻 , 从找到核心病机、拟出中药通治方 , 到社区大规模用药 , 产生显著疗效 。 看似简单的闭环 , 武昌区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
“事急从权 。 ‘武昌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的应急选择 , 却也是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 , 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如是说 。
“必须从社区切断病情”
1月24日 , 仝小林抵达武汉时 , 武汉疫情的漫漫长夜才刚刚开始 。 那时 , 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人数不多 ,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还没有建成 , 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被潮水般的病人冲击得濒临崩溃 , 医疗资源挤兑十分严重 。
仝小林到达武汉后 , 深入发热门诊、急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了解病情、诊治病人、研究治疗方案 。 看着患者们在湿冷的环境中排着长队就诊 , 他深感不安 。
“社区如果不把那些轻症甚至疑似、发热患者控制住 , 一旦发展成为重症都必须住院的话 , 再多的医院也不够!从防控工作来说 , 必须从社区阻断疫情 。 ”仝小林迅速得出上述判断 。
但面对社区大量患者 , 靠中医医生一个个诊脉开方 , 是无法实现的 。 “只有抓准核心病机 , 拟出中药通治方 , 大规模用药 , 才能做到关口前移 , 重心下沉 , 把疫情阻断在社区 , 坚守住第一道防线 。 ”仝小林说 , “特殊时期 , 应该先让每一个患者都吃上中药 , 阻断疾病向重症发展 。 ”
通过前期对武汉市百余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 仝小林结合当地的气候、物候 , 与本地专家讨论 。 1月26日清晨 , 仝小林提出将本次疫情定性为“寒湿疫” , 随后拟定了通治方“寒湿疫方” , 即后来的武汉抗疫方(“1号方”) 。 根据主症的不同 , 他还拟定了四个加减方 , 可在通治方基础上变化使用 , 精准用药 。 通治范围是针对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离的发热病人 。 “这样一来 , 社区医生经过简单培训 , 就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 。 ”仝小林说 。
2月2号 , 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正式印发文件 , 在武昌等多个区大范围推广“1号方” , 这项由政府发文指导推广使用中药的举措在中医药疫情防控史中意义重大 。 仝小林紧急与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院协商 , 将“1号方”投入到社区、隔离点和方舱医院的疫情防控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