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公元383年前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 , 首次明确“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 号曰隆中” 。
从上述路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 从一开始 , 所有的相关人员 , 不论是史学家 , 还是朝庭官员 , 都没有照搬照抄诸葛亮自述原话 , 对其“躬耕”、“南阳”、“三顾”、“茅庐”等关键词做了不同种程度的解读 。 归纳起来 , 解读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读1(表面字意):诸葛亮隐居南阳宛城 , 不求闻达 , 刘备主动到其草庐见他 。
解读2(赵君):诸葛亮隐居南阳宛城 , 等待明主 , 刘备主动到其草庐见他 。
解读3(鱼豢《魏略》):诸葛亮隐居在沔南 , 并主动到樊城见刘备 。
解读4(陈寿):诸葛亮隐居乡野 , 不求闻达 , 刘备主动到其家见他 。
解读5(李兴):诸葛亮隐居沔北隆山 , 不求闻达 , 刘备主动到其家见他 。
解读6(王隐《蜀记》):诸葛亮隐居隆中 , 不求闻达 , 刘备主动到其家见他 。
解读7(习凿齿《汉晋春秋》):诸葛亮隐居南阳郡邓县隆中 , 不求闻达 , 刘备主动到其家见他 。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几种解读的合理性:
1)字意表面解读-隐居宛城 , 不合逻辑 。 因为宛城当时属中国南都 , 说诸葛亮在一个名列当时第三大都市里隐居躬耕 , 还“不求闻达” , 谁信呢?就算是说他躬耕地在宛城外的卧龙岗上 , 那卧龙岗在当时 , 也不过是距离城区七八里路的小山岗 , 完全不具备隐居条件;
文章图片
诸葛亮的矛盾
2)赵君的“隐居宛城待明主上门请出山”的解读 , 代表了当今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想法 。 这些人强调只要成功 , 可以伪装自己 , 可以不择手段 。 用当今这种人的思想去揣度古人的想法不可取 。 特别是汉晋时代 , 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雅气节 , 这种“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会令人不齿的 。 所以 , 解读是对诸葛亮人格的贬低!
【「十四叔看历史」南阳争“躬”不逞的根子找到了:内在逻辑才是致命的】3)鱼豢《魏略》的解读 , 即“诸葛亮主动见刘备”的说法 , 由于与诸葛亮自述相差甚远 , 所以不能采信;
4)从解读4到解读7 , 基本意思是一样的 。 就是诸葛亮必须是隐居 , 是刘备诚心求贤 , 诸葛亮被感动才出山的 。 这种解读从陈寿、李兴、王隐到习凿齿 , 几乎所有的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 这绝不是偶然的 , 是“不求闻达”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有的人非要以“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是正史 , 所以他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 号曰隆中’是孤证 , 不可信 。 ”但他们就没有看见陈寿、李兴、王隐等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吗?
结论:
南阳与襄阳“争躬”的关键是:
1)双方均不能提供诸如房屋、石碑等文物作直接的物证;
2)在没有直接的物证的情况下 , “言证”不能直接用于证据 , 哪怕是当事人的证言也不单独用于证据 , 必须用“言证+推理”来作为证据 。 但诸葛亮的证言中的“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中,“南阳”一词有歧义 。 推理结果 , 若“南阳”用于指南阳郡治所宛城(指宛县城区及附近 , 下同)时 , 因宛属汉朝南都、且靠近洛阳、许昌等汉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根本不适宜“躬耕隐居、不求闻达” , 因此 , 这种可能被否定 。 相反 , 南阳郡境内的南部区域因远离宛城 , 才有适合“躬耕隐居、不求闻达”的条件;
3)发现位于南阳郡邓县一个叫隆中的地方 , 有诸葛亮的旧宅 , 符合“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的双重条件 , 最终确认“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 。
我相信这个推理过程是严谨的 , 也相信这是一千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在他们的感情里 , 他们绝对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和美德的!我想 , 还会有一些朋友 , 特别是南阳及支持帮助南阳“争躬”的朋友 , 不愿、不肯接受这个结论!但必须接受!因为再争下去 , 徒劳无功!还不如转换思路 , 避开诸葛亮“躬耕地”这个主题 , 转身其它三国主题 , 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 毕竟有哪么多古代文物在 。 当然 , 也可能还有一些“犟筋”非要坚持一定要“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城” , 那你实际是在要诸葛亮承认自已在说谎!但若诸葛亮真的承认说谎了 , 诸葛亮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还存在吗?失去了“光辉形象”的诸葛亮 , 你还争他干吗?
你认为诸葛亮在哪儿躬耕更有道理?多选
0人
0%
襄阳隆中
0人
0%
南阳卧龙岗
0人
0%
其它
投票
来源:(十四叔看历史)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314N454R020.html
标题:「十四叔看历史」南阳争“躬”不逞的根子找到了:内在逻辑才是致命的(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