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前言: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襄阳隆中”与“南阳宛城卧龙岗”的争了一千多年 。 但争来争去 , 始终是“襄阳隆中”占上风 。 “南阳宛城卧龙岗”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 许多南阳方面(指现在的南阳市 , 下同)的朋友始终不服气 , 说“明明‘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的原话 , 怎么就跑到襄阳去了呢?是不是襄阳方面耍了不光彩的手段了?”其实 , 他们忘了《出师表》后面紧跟着还有两句“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这后两句才是关键 。 恰恰是诸葛亮“不求闻达”的内在逻辑 , 决定了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应该“定”在哪里的关键?
文章图片
襄阳隆中VS南阳卧龙岗
近日有幸看到南阳赵哞哞先生的视频节目 , 告诉了一个我们过去不曾重视的故事——那就是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庞士元曾在河南紫山隐居的“故事” 。 遗憾的是我不曾去过紫山 , 所以也不知道还有这档子事 。
很感谢赵君 ,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凤雏台”遗迹 , 还让我们分享了他对“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庞统隐居紫山”的看法 。
赵君的看法是:诸葛亮隐居宛城卧龙岗 , 庞统隐居在紫山 , 这两个故事说明 , 诸葛亮和庞统都不是真的隐居 , 他们都是在等待明主的赏识 。 以当时南阳作为中国南都的地位来看 , 在南阳这个地方居住和交际 , 更容易得到明主对他们才能的赏识 , 他们才有机会出山施展自己的远大报负!
赵君的看法我也很赞同 , 当然前提是:如果亮和统隐居南阳市区附近的事是真的 。
在此事先申明 , 我并是想提供更多的证据 , 去证明这事是真是假!我只是想说 , 从汉末魏晋到清末民国 , 围绕三国 , 特别是“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 一直没有中断 。 能够挖掘的证据 , 都不知被人“刨”过多少次、“飜”过多少遍了!苦于直接证据不足 , 谁也无法定论!
通览一直以来的争论 , 归纳起来 , 主要是围绕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展开辩论 。 辩论焦点 , 一是“南阳”究竟指哪儿?是“南阳宛城”还是“襄阳隆中”?焦点二是 , 现在的“襄阳隆中”是否位于当时的“南阳郡”境内?因为这两点涉及到襄阳古隆中风景区与南阳卧龙岗风景区的谁是“正统”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 我们姑且称之谓:二阳争“躬” 。
首先 , 我们需要对“二阳争躬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达成共识 。
——前期 , 大家多围绕诸葛亮的“躬耕地”、“隐居地”在争论 。 大多数人认为“躬耕”与“隐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其实 , 在这里 , “躬耕”与“隐居”是一回事 。 因为“躬耕”这个词本是过去天子劝农的一种仪式 。 既然是“仪式” , 当然就是做做样子 , 用现代流行的话就是“摆个poss”!并不是真耕!后来 , 文人雅士们常用这个词来代替“隐居”之意 。 后来 , 有些人一直在追问考证诸葛亮“种了几亩地呀”、“亩是山地还是平地呀”、“地里有没有石头呀”、“种地的时候旁边有没有人唱歌助兴呀”诸如此类问题 , 就算诸葛在世 , 恐怕也“啼笑皆非” , 不知如何回答你!也许诸葛亮在好几个地方都生活过 。 其实 , 大家争论的焦点 , 并不是关心诸葛亮有几处故居?有几处耕地?而是想知道 , 诸葛亮与刘备前三次会面的那个草庐究竟在哪?也就是说 , “二阳争躬”的核心问题是:草庐在哪儿?
其二 , 争论的目的是:想知道“草庐在哪儿”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 这个也要达成共识 。
我们都想知道 , 当年诸葛亮是怎么与刘备实现首次会面的?在哪儿见的面?也就说我们想还原“历史的真实”!要是有一个纪录片什么的 ,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惜哪是古代 , 没这些玩意!
史学界有一共识 , 就是说:
历史的真实我们谁也不知道 。 我们能做是就是寻找历史的真相 , 这个真相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 只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研究寻找历史的真相的方法主要有:固定已有的证据+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合理分析 。
也就是说 , 当100%的纯金我们没有时 , 我们只能从99.9%的金子和99.99%的金子中选择一个更接近于纯金的金子;
依照上述方法 , 我们来研究“草庐到底在哪儿”?也就是把那个99.99%的金子找出来 。
文章图片
诸葛草庐
先说“草庐到底在哪儿”这个“历史的真实”我们不知道 , 因为找不到确实的证据 , 一般是文物类直接证据 。 如房屋或房屋地基、房产证、购房合同、租地协议、照片等第一手资料 , 就连诸葛亮去逝70年后 , 刘弘、李兴举行祭祀活动 , 为诸葛故居立了个碑 , 还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 , 可那个石碑也不知搞哪去了!缺少文物类直接证据 , 是很难还原历史的真实!
所以我们只能用间接证据研究寻找历史的真相:
——先来固定已有的证据 。
已有信得过的证据主要是《三国志》 , 它是西晋史学家陈寿著 , 公元280年写成 , 它包括了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等三本书 , 是公认的可信的三国时期史书 。
来源:(十四叔看历史)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gx0314N454R020.html
标题:「十四叔看历史」南阳争“躬”不逞的根子找到了:内在逻辑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