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甲|对话鼎甲科技汪潼:云化转型,为国产灾备雪中送炭( 二 )


不过,头部的成功难以掩盖行业的艰辛,对整个国产灾备行业来说,闯过重重关卡后,回过头再看,行业内剩下的企业屈指可数。据业内人透露,当前国内真正研发出成体系灾备产品的厂家不超过10家。
面对欧美发达国家数十年来筑起的壁垒,中国基础软件奋起直追,还有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这一局,都是自己人答案是:有的。
在汪潼看来,上云、国产替代、信创等一系列趋势和政策,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为国产灾备行业打开了眼下最需要的市场空间。
近两年,他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趋势和政策带来的助推力。“不论是大形势,还是客户,都在推着我们不停地往前跑。”
尤其是云化转型带来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云上的数据不能裸奔,必须要做灾备。”汪潼强调到。近年来,灾备系统建设对正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愈发成为一项急迫的现实需求,各家企业都在加强对数据的云上灾备管理,通过上线云灾备中心,给自己的企业数据上一道云上“保险”。
据IDC中国预测,2025年中国大数据生产量有望增长至48.6ZB,2018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35%,中国有望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圈。而这将极大激发中国灾备市场的增长潜力。
此外,与当前上云同步进行的还有信创产业。以电子政务云为例,近两年疫情防控需求为各地区电子政务按下了“快进键”。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预计将超4000亿元。
云化转型的存量市场叠加信创产业的增量市场,一起为国产灾备面临的市场规模困境撕开了一道口子。
然而瞄准这块新出现的市场蛋糕的,不止专业灾备公司。不过这一次,由于政策引导等原因,国外灾备厂商不再是主要角色。
雷峰网了解到,就目前云灾备市场格局而言,实力强劲的核心参与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灾备厂商;一类是云服务企业。前者以鼎甲科技、英方软件、数腾软件为代表;后者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为代表的云服务企业。
目前华为、阿里、腾讯等云大厂都推出了自己的灾备产品和解决方案。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相比而言,灾备厂商在市场服务能力、资源厚度方面更具竞争优势。
一位企服业内人士曾对雷峰网表示,相比各种APP等To C应用软件,To B软件的门槛往往很高,“没有十几年以上的客户使用经验把产品和服务打磨出来,没戏的。”虽然云厂商会经常宣传自研的各类To B软件和品牌,但主要还是自己内部用,真正到赋能外部客户的时候,还是用专业公司的产品。
曾有一家国内排名前三的云厂商,曾一口气拉了一个1000多人的团队,要做自己的灾备产品,但很快就发现,做出来的产品精细度、颗粒度总是不够细,不仅满足不了自己的云租户,投入产出比也不划算,最后不得不砍掉了该项目。
在存储、灾备行业深耕二十多年汪潼对此深有体会:“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包括亚马逊这样的云厂商,都要找专门的灾备厂商来合作。”
下一步,打好生态战事实上,与其他垂直专业公司类似,灾备厂商和云厂商之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云厂商需要灾备厂商一起来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反过来,灾备厂商也想要借力云厂商的渠道优势。
“云厂商的渠道力量强,可以延伸到二三线城市。灾备厂商做好标杆案例后,剩下的客户拓展可以借助他们的渠道来铺开。”汪潼表示。
在他看来,发展到当下阶段,包括鼎甲在内的头部国产灾备企业们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大都已得到诸多行业大客户的验证,下一步的重点是把生态做强做大,争取更多的练兵机会。“我们已经树好了标杆,但覆盖面还不够。”
为此,近年来鼎甲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合作,包括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基于鲲鹏的国产灾备解决方案;与阿里云合作,成为阿里云灾备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入以飞腾芯片与麒麟操作系统为基础的中国电子“PK”生态等,在兼容主流国产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上协同发力等。
事实上,在云化转型和国产替代的当下,树标杆案例+抱团生态化发展,已成为国内不少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基础软件厂商、云厂商、SaaS软件商等不约而同的发展策略。
但在抱团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一些企业来说,伴随生态合作、抱团发展而来的还有:自身品牌的弱化,甚至隐身。
一位零售ISV从业者此前曾就这一问题向雷峰网表示,“对于没有SaaS产品的ISV来说,一个特别痛点的事情是,虽然行业众多,底层中台技术花了很多力气,但是没有产品就意味着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市场的辨识度,客户就只会认准大的云厂商,然后介绍给ISV来实施交付,如果云厂商的渠道断了,ISV的处境就会变得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