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二 )


换个简单易懂的说法,电子产品虽然可以提供各种生活场景的模拟,但却无法提供孩子真实的互动,而2岁前的孩子必须通过与真人互动,才能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真正技巧。
举一个例子,许多早教类的动画片会教孩子握手,但是不需要现实中的孩子去互动。低龄宝宝在遇到真需要握手的场景,却没有在实际中互动训练过,就无法将握手人的意图和动画片里联系在一起。长期接受电子产品给的早教,而缺乏父母真实的教育,就会让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都产生偏差。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二、接受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由于存在可能产生的危害,育儿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2岁以前的孩子不宜接触电子产品。但是,2岁以后的孩子想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实在不现实。作为现代化科技的骄傲,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延伸而来的电子游戏,对孩子就百害无一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能提供便捷服务,多媒体教学是教育趋势
一方面,教育器材能提高老师课堂效率,只要老师提前准备好教案,就能做好生动地、易于孩子吸收的课堂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很多中小学就引进了电视、投影的多媒体教学器材,如今甚至在幼儿园中都得到普及。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各种依赖于电子产品的新媒体平台,能使知识迅速传播。以前在线下很难报上名师的班,要么太贵,要么学生太多挤不进去。现在依靠高速传播方式,无论是老师办班,还是学生报办,都容易实现。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其次,电子游戏的体验过程,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思维
这个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这是美国采访人员格雷格·托波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在《游戏改变教育》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玩游戏需要基于“提出假设-探索世界-做出反应-反思结果-重新探索-改进结果”的循环。
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恰恰也是一个寻求反馈、然后针对反馈采取行动的过程。学生们得到的反馈越多,越能激起学习兴趣,完善学习内容,适当的游戏能够培养孩子这样的思维方式。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格雷格·托波用更加形象的联系,解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玩电子游戏的体验感与弹钢琴类似,需要孩子运用大量的综合能力。钢琴被视为最容易弹出声音又最难精通的乐器。当人按下一个键时,钢琴会立刻反馈出声音。但想要练就出色的弹钢琴技巧,却需要大量的练习。
电子游戏和钢琴具备同样的反馈机制,在人操作的一瞬间,就会立刻出现反馈。孩子们接触上手电子游戏特别容易,但在游戏过程中想要达到精通的水平,就需要运用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不断去尝试改进游戏方式,达到与探索科学一致的过程。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很多家长试游戏为洪水猛兽,怕孩子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生活。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影响未知,老一辈容易对电子游戏妖魔化。其实,理解电子游戏的本质,就会发现与下围棋、踢足球、弹钢琴等兴趣特长没有多大差别。
三、家长可以怎么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像大家都清楚围棋代表高智商的竞技运动,如果家里有围棋天赋的孩子,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会选择支持。但是要知道,围棋需要孩子长期静坐,并低头盯着棋盘思考,同样有可能引起孩子近视,甚至是颈椎问题。
由此可见,家长在面对电子产品的时候,也不应该只看到负面影响,就一杆子“打死”。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待它。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1.分阶段,控制孩子使用时间
0~2岁的宝宝,最好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
2~3岁的孩子,最好每天控制在30分钟之内;
3岁以上,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个共同接受的时间,但一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不宜超过45分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孩子因为近距离看东西太久,而导致近视。
只要养成习惯,孩子会把合理接触电子产品当做日常生活一部分,不会过分依赖,也不会刻意回避。
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文章插图
2.分产品,正视不同APP的作用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依靠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早教、益智游戏、竞技娱乐游戏等APP,只要孩子一接触手机或平板电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APP,都会被孩子接触到,家长想瞒也瞒不住。那么,我们对不同的APP,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认为早教类就要多使用,游戏类一概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