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储备|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还是益智工具?
闺蜜在朋友圈“晒”了张照片,2岁的儿子拿着手机一款小游戏,没想到评论分成了两大阵营,风格截然不同。
同样家有小朋友、年轻一代的家长大多呈包容状态:“666,2岁就能玩这么利索?”“这款益智游戏好用吗?值得推荐不?”
上了年纪的亲戚却普遍留言,“别让孩子玩手机,对眼睛不好”。有的热心长辈看到她的动态,二话不说在对话框里转来几篇文章《手机对宝宝的视力影响有多大?这组数据,让所有家长都沉默了》、《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后来都怎么了?》……
巨大反差的评论现场,让人觉得好笑又无奈。为人父母,一面担忧着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一面又不得不接受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正在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了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想摆脱掉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苦行僧”般的断电生活。
既然如此,不如我们来认真探讨一下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利与弊,家长究竟要如何取舍。
文章插图
一、不可忽视电子产品的危害过早过量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危害。1999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接触电视等多媒体。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再次重申了1999年的建议。
一方面,长时间看电视,易提高孩子患近视几率
人体眼球的直径影响着人们的视力,直径太短则会形成远视,直径太长就会造成近视。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由于眼球直径较短,所以会呈现远视状态,也就是育儿百科书上常说的有几百度“远视储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眼球也会随之发育,每年直径都会增长一定长度,在5岁左右视力会接近成人水平。
文章插图
除开病理性原因,如果婴幼儿保护视力不当,直径增长过快,在5岁之前就会快速消耗“远视储备”。也就是说,年龄还没长到成年,眼球直径就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但孩子身体还在继续发育啊,眼球直径当然也会继续增长。没有了远视储备,接下来就只能向近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18岁以前,近视特别容易发生,反而成年以后视力水平会稳定的原因。
长期盯着近处用眼、刺激的光线等,极易产生视疲劳,都容易导致眼球直径增长过快。了解了近视产生的主要原理,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不合理的使用电子产品,容易提高孩子患近视的几率。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易损害低龄儿童产生注意力和社会认知
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危害很直观,但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发展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童行为学研究专家克里斯塔基,多次对婴幼儿看电视进行跟踪研究。研究表示,1-3岁的幼儿,每多看1小时电视,在学龄期就会多10%的可能损害注意力;而只要电视机开着,不管有没有人看,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各种语言形式都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儿童社会认知发育迟缓。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损害注意力?
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刚刚出生的婴儿,会被没有接触过的脚步声、关门声、熟料袋响动吸引去注意力。因此,低龄儿童的注意力十分短暂。
但人类的大脑同样强大,当一种信息反复传入宝宝的大脑时,就会被储存在脑部空间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因此也就对这些熟悉的事物不再有兴趣。
这个过程不断吸收知识的过程有利有弊,能让儿童专注在自己感兴趣事情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再容易被简单的东西吸引走注意力,但也只有更加新鲜的东西才会重新唤起他们的关注。
电子产品能带来强烈的刺激感,快速切换的画面和夸张的声光,对宝宝而言无疑充满了新奇魅力,尽管他们还看不懂,但是注意力早就牢牢被吸引住。
长期接触这样的强烈刺激,就很难对课本保持注意力,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龄期的孩子,玩游戏全程关注,一旦投入到学习中却变现得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文章插图
为什么会损害社会认知?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科学家认为0-2岁的孩子处在“直接行动思维”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区分电子产品呈现的内容与现实的区别,会让孩子对社会认知产生误解。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独生女|女子怀孕2次到预产期后孩子却没有了,老公提疑问才知事情不简单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孩子|剖腹产划伤孩子头部,医生很快就会好的,7年后家长找上医院
- 孩子|孩子晚于这个点睡觉,身高发育至少损失5cm,也别早于这个点起来
- 孩子|育儿假:刚需+硬核
- 宝宝|8岁男孩依然在吃母乳,断奶几次都失败告终,对孩子会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