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前段时间Tim和比自己大半岁的小表哥视频,两个小孩尬聊了一阵子,Tim就拿起爸爸刚给他买的钢铁侠手办给哥哥看。哥哥也不甘示弱,忙跑去拿自己的新火车。于是两个小孩的视频成了''玩具秀''。最后表妹制止道:''你才多大,就和弟弟互相攀比,怎么不比比人家会唐诗?会自己吃饭?''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其实很多妈妈都和我们一样,在孩子成长中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宝宝似乎学会了''攀比''。一些父母对此非常担心,有位妈妈发来私信,说自己家女儿对成绩的执着几乎已经成了''攀比''。原来,女儿晨晨在班上一直学习非常好,也经常用成绩向弟弟和朋友炫耀,但是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却意外的没有拿到第一。从那时候开始,女儿几乎每天都学习到凌晨,她去劝孩子早点休息。孩子却说,下次考试再不拿到第一她就剃光头发。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孩子''攀比心态''很正常当我们发现孩子开始在''物质''上进行攀比,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在物质上攀比。但是如果向那位私信我的妈妈所说,孩子对''成为第一''怀有执念,甚至为此表现出不符合年龄的自制力时。这是攀比还是不甘人后?其实无论是攀比物质、还是攀比学习,''攀比''是孩子在成长中因为''自我''逐渐发展,而出现的正常心理。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一方面,孩子通过''攀比''来获得成就感。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当孩子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获得了父母的关爱后,会萌发出对尊重和成就感的需求。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用''攀比''来为自己创造''成就感''。而另一方面,''攀比''也是孩子们确定归属的一种方式。文章开头的宝宝想让妈妈用车送她去学校。在这里''坐车''去学校,只是想要融入孩子们的集体。其实如果那些孩子都是走路去学校,即便家有豪车,孩子也会乐于一起走着去的。''攀比''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人,其实都希望获得比别人好的东西,不喜欢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只不过孩子表现得更加直白,也还没有学会如何和自己''攀比心态''相处。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两种''攀比''区别对待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适当的攀比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如果攀比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或者出现比较极端的心态,那么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第一种情况:别人有的我都必须有三岁左右的孩子,经常互相''比拼'',但是如果仔细听听他们比的内容,大人也许会笑出猪叫。有次我在院子里偷听隔壁两个小孩互相比拼自己家爸爸的真实身份,一个孩子说,我爸爸其实是蜘蛛侠。另一个不甘示弱说爸爸是''绿巨人'',他们一来一往几乎殃及整个漫威宇宙,最后甚至连反派也没有放过。像这种''嘴炮''行为,不过就是孩子们在互相''切磋'',大可以一笑置之。但如果孩子不断要求父母购买自己没有,别人却有的玩具。并且是为了拿去炫耀,而并非真心喜欢。那么我们就要警觉起来,引导孩子看向别处,从别的地方获得''成就感'',比如''Jim的玩具卡车你没有,但是你有变形金刚啊,两种玩具都一样好!''、''只要喜欢就是最好的!''等等。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第二种情况:我要比别人强>《儿童情绪心理学》中提到: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时,才能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输赢和名次。让父母反感的往往是第一种行为,比如孩子要求买更贵的玩具、要求和别的同学一样去国外旅游等等。因为这种行为不仅看起来''俗不可耐'',并且如果无法满足,也会让父母觉得挫败。然而,当孩子出现争强好胜的''攀比心'',大部分家长只会嗔怪到:哎,这孩子就是太好强。而实际上这种''我要比别人强''的心态,才真的值得养育者反思和警醒。
马斯洛|3岁宝宝''爱攀比'',可能是缺乏认同感,搞清原因更重要
文章插图
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过的''马斯洛五层需求图'',不难发现为自尊打下基础的,是爱和安全。换句话说,孩子实现自尊的方式和感受到的接纳和爱有很大的关系。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在一次闲谈中对我说,来咨询的成年人很多都会说一句话:我做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得到我爸(妈)的一句肯定。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接纳和认同,孩子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往往会表现得很极端。看起来是更高的需求,实际上还是在满足安全和归属感的需求。如果孩子事事都要和别人比人强,而且在不如别人后表现出很剧烈的情绪起伏,那么作为父母,别第一时间去指责孩子胜负心中、争强好胜。而是应该反省一下在养育中是不是给予孩子肯定太少?关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