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为何不爱吃饭?请父母们多一点了解

人与人之间的认识真的能够找到根源上的绝对共同点么?这个问题或许连世界顶尖的人类学家也会觉得难以回答。毕竟人类群体之间有着相当多的种族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不过只要是具有“父母”属性的人类,那就必然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不爱吃饭还容易闹肚子的娃,实在太折腾人了!”很多父母甚至为这一点琐事而爆发口角,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可谓是居家生活的一大暴雷点。那么,到底为什么儿童会容易不爱吃饭还容易闹肚子呢?就让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好好解析一下。
一、儿童的消化系统各个部位和器官都有些什么样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口腔在刚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但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5~6个月最明显,有时可以持续到1~2岁。
婴儿胃呈水平位,位于胃“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过于良好而作为“入口”的贲门括约肌发育反而不成熟,同时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不足,加上吸饱奶后略受震动或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胃食管反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吐奶”,大多数婴幼儿吃奶后短时间内出现吐奶都是由于这个原因。3~6月以下的小婴儿的胃容量更加偏小,每次哺乳量容易超过胃的平均容积,相较其他年龄段的婴幼儿更易引起吐奶情况。
婴幼儿的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有利于正常膳食结构下的食物消化吸收。但肠系膜相对较长且活动度大,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道乳糖酶活性低,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还不够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婴幼儿的肝细胞发育尚未完成,肝功能亦不够成熟,代谢及解毒能力较差。胆汁分泌偏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为低下,即使可以添加辅食,也不宜喂养过于油腻的菜式。
健康婴幼儿若是纯人乳喂养,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不臭,有酸味,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减少,1周岁后减至1~2次/日。
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不爱吃饭”、“闹肚子”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小孩子吃饭吃得正开心,却没多久就喊肚子胀不吃饭了,或者就直接喊肚子疼,但等家长回头看看,食物和就餐的环境也和平时并没什么两样。那么,这种令人挠头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儿童这种短时间内出现消化道状况的情形早已有之。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本质就是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各种不成熟而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在以前也有类似“消化不良”之类的代称。
小孩子如果出现了肠胃功能紊乱,最经常出现的症状就是腹胀、腹痛,通常还会伴随着腹泻、厌食以及呕吐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况在进食前后都有可能发生。
有的儿童还会出现胃肠道胀气,造成胀气的原因非常多,最有可能是因为喂养不当导致儿童吞食了过量的空气,或者是肠胃蠕动的异常等等,这些都是胃肠功能紊乱比较典型的特征之一。
儿童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还体现在大便异常,大便异常的表现不仅仅是局限于腹泻,也有一些儿童会长期存在便秘的困扰,大便周期往往会超过三天,还经常会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的情况,有的孩子还会同时出现肠痉挛引起的腹痛。
以上这些症状都是胃肠功能紊乱的基本特征。总体来说,胃肠功能紊乱其实并不少见,在很多儿童成长过程中还是较为多发的,这种胃肠功能紊乱并不是某些特定病原引起的疾病,其实是由于儿童的体质特点基础加上一些喂养差错以及一部分运气成分所引起的。所以,科学的喂养、细致的观察是避免以及早期缓解儿童胃肠功能紊乱最好的方法。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是纯粹耍性子不肯吃饭,以及在吃饭前到处玩闹后肚子痛,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吗?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症状表现大致分为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几种,但是不同年龄儿童症状表现的倾向也是有所不同的。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还远远没有成熟,各种表现都比较多见。其中呕吐和腹泻通常较容易被家属观察到,也容易同时出现。然而腹胀、腹痛却相对不太明显,且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述或表述能力较差而难以观察,基本上会以其他的形式如睡眠不安、哭叫、吵闹等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