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全|仿人化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路径|超级观点( 二 )


在王世全看来,组装、打磨抛光等环节的品质要求在常规来料管控条件下难以仅仅靠设备的绝对位置精度确保,更多需要在扣合按压等工艺动作的力度上进行直接管控,因此对机器人感知和控制能力要求更高。这正是这些环节仍大量依赖人工完成的原因所在。非夕科技的“仿人化”机器人以解决组装、打磨等接触式工艺环节的自动化为目标,其背后意味着千万级的工位升级需求。
据了解,非夕推出的Rizon自适应机器人,深度融合了工业级力控、机器视觉和AI技术,具有位置误差容忍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智能可迁移的自适应特征。由此,Rizon在车身、异形件等大曲面物体的柔性打磨,音圈、FPC板等精密零部件的自适应装配等众多难以实现自动化的工艺环节适应良好。而且,机器人本身配备计算机视觉等AI算法,同样能完成抓取、插拔等任务,提高了机器人的通用性。
更重要的,在非夕,机器人只需搭配少量的非标设备,就能构成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如此,Rizon机器人不仅能帮助打磨抛光、组装等环节完成自动化升级,还能大大提高产线的柔性度及标准化程度,从而缩短工厂的产线部署与产能爬坡时间。
机器人本体之上,非夕的团队开发了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AI系统穹知。穹知系统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能基于机器人视觉、力觉、触觉等多信息感知进行AI算法研究和应用产品的开发。王世全介绍,非夕在AI融合上,强调层级式智能。也就是说,穹知系统与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的整体组合类比人类的大脑、小脑和条件反射层,由各个层级处理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感知、认知更复杂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判断。
软件部分,除了自主研发的Flexiv Elements 机器人操作系统之外,非夕还提供RDK 工具包和面向复合型移动机器人等开发方向的通用API接口,支持二次开发,为更多行业的多元自动化升级需求打下基础。
目前,非夕的Rizon自适应机器人已在汽车、3C电子以及医疗、科研等多领域落地。公司已与行业内众多资深客户展开合作,包括多个汽车品牌主机厂及Tier1供应商、头部品牌手机制造供应商,以及新希望、亚马逊等海内外知名企业。此外,非夕科技也正在连接产业、学术、资本等诸多战略合作,力图建设通用智能机器人生态。

王世全|仿人化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路径|超级观点
文章插图
今年12月,非夕科技的Rizon4自适应机器人正式获得了由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颁发的欧盟CE认证、北美ETL认证证书。这代表着Rizon4达到了国际标准认可的先进水平,产品将在欧盟和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两个主要海外市场、及认可CE与北美认证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自由流通。针对此次认证,非夕科技CEO王世全表示,CE和ETL认证既是非夕商业化道路上对产品成熟度和安全可靠性的重要监管里程碑,也将为自适应机器人的全面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落地,今年非夕的整体营收增长超过十倍。除了针对具体工艺的单站部署,非夕也针对全产线自动化需求开发了整线解决方案,并已为某电动汽车零部件客户交付了总装项目。
整线方案落地,自动化率提升至100%据王世全介绍,该电动汽车零部件客户,订单起量快、产品品类多,对产线有明确的柔性化需求。不过,之前客户的传统机器人产线,含有大量的非标设备,以及20%左右的人工工位占比。这类传统产线不仅部署时间更长,也难以达到足够的柔性能力,产品换型的兼容度有限。
非夕在为客户设计自适应机器人产线时,着重考虑了各个工艺环节的解耦独立。王世全介绍,与单站相比,整线方案的设计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落实非夕的技术特点,更易于达成产品良率等指标的同步上升。而通过全线把控的方式,协同调节不同环节的精度、良率要求,综合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相比较原本的非标自动化产线,该电动汽车零部件客户最终实现了100%的自动化率,以及20%的成本节省。其产线的非标占比也显著降低,柔性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调试爬坡时间大大缩短。
此外,产线改造前,该客户的生产数据分散,难以集中贯穿和利用。而借由非夕自适应机器人本身的智能性和系统协同工作能力,非夕能为该客户提供工艺数据的全回溯,优化生产数据纪录以及预警等服务,为客户创造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
此次整线项目的顺利交付,也意味着非夕科技打通了其在对应领域的软硬件全流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