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快就要到期末了,孩子们放假回来以后,父母难免要头疼一件事:如何催孩子去写作业!
学习了一学期,孩子肯定累了,放假了先玩2天,父母不会说什么。但从第三天就开始嫌弃孩子了:“一放假就是玩,还不赶快去写作业!”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做事太被动,父母催一催,他就动一动;父母不催,孩子很少会积极主动去做。于是,很多孩子到了开学前一天,才火急火燎地赶作业。
做事情拖延、没效率,不仅影响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老板给了两个星期准备材料,你却直到开会前才匆匆忙忙找人核对。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是一放假就写作业,从来不用父母催促。这些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01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
安排好了假期游玩计划
在放假之前就计划好了与家人或者朋友外出游玩,因此一放假就把作业都写完,然后就能毫无负担地玩耍。这类孩子做事情效率高,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该学习就认真学习,同时劳逸结合,课余时间也能好好享受。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提早写完去参加辅导班
还有的孩子是为了去参加兴趣班或者补习班,不得不提早把作业写完,不然假期作业再加上辅导班里额外的学习任务,会让孩子应付不过来,过于劳累。这类孩子有比较强的上进心,也懂得做好学习规划,不浪费时间。
每天有定量的学习任务
这类孩子一放假就写作业,但与上两种不同的是,他们不会早早把作业都做完,而是每天有定量的学习任务,比如每天写两页数学题,一篇阅读理解, 20个英语单词等等。每天做一点,在开学前做完,保持学习的状态。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无论是写完作业去玩,还是参加辅导班,或者每天完成学习任务,都是孩子自主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孩子积极主动的内在动机,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需要被人催促,能够自觉主动学习。
02孩子缺乏“内在动机”有哪些负面影响?
对人依赖性强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你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我也不知道,爸妈说这个专业好。”缺乏内在动机的孩子,从小就被安排好一切。因此,对父母依赖性强,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性,难以独当一面。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习惯推卸责任
被动的孩子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习惯推卸责任。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教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努力;房间太乱,是因为父母不帮忙收拾,而不是自己太懒;没有人跟自己交朋友,是因为别人不好,而不是自己内向。
容易半途而废
缺乏内在动机的孩子,做事情目标不明确,容易3分钟热度,因为他们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或者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往往容易半途而废,难以坚持下去。丢了西瓜捡芝麻,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越奖惩越被动
有的家长会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考了100分奖励100元,考不及格就不许出去玩。然而这些都是外在动机驱动,短时间内或许有效果,但是长期来看,缺乏内在动机的孩子越奖惩越被动。
03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个“CAR”心理需要模型,其中:
“C”是胜任感(competence)
“A”是自主感(autonomy)
“R” 归属感(relatedness)
他们认为,如果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这3个基本心理都能得到满足,就能促使孩子从“外在动机”驱动变为“内在动机”驱动。
放假|一放假就写作业的,往往是这3类孩子,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内在动机
文章插图
胜任感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某一件事,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胜任感,这种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会促使孩子更积极奋进,就像打游戏一样,不断通关升级。
并且,当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某一件事情,父母要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这样能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