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如何深入理解用户?从四个维度聊聊培养用户思维那点事( 二 )


对用户心存敬畏,不要使用夸张的手段吸引用户,比如恶意使用强制弹窗打扰用户。更不能用虚假欺骗用户,比如存在隐含条款的低价导流等。最近遇到的一个令人不齿的case是B站的大会员活动,对外宣传低价购买但实际用户购买会签署一个半年连续包月且不能中途取消的合同,为了挣钱吃相很难看。
总之,尊重用户,把用户放在心里大于自己的位置,逐步摒弃自我为中心,才能服务好用户。
二、接近用户、触达用户,建立用户感知力产品经理自己臆想的用户状态或者本身曾经是用户,往往都不足以为需求提供根基。当你真实、批量接触用户后,你才能真正感知到用户的存在,了解需求发生的背景,用户行为、偏好、情绪和动机等等,这些都会矫正你的业务判断和产品设计。
当你一通接触用户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幼稚,甚至完全不是之前想的那么回事,凡事纸上得来终觉浅。
比如做职教类产品你访谈会发现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并没有那么高,备考周期比想象的要更短,用户分层的标准不能简单以应届和在职去划分,而应该更多从首考还是非首考去界定人群,因为是否首考决定了用户的不同备考模式。
接近用户最好的做法就是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和用户建立联系。除了正式的用户调研,还可以做些日常的工作。比如:

  • 基于业务建立一些用户群,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召集。
  • 建立业务的反馈渠道,如论坛留言或者意见反馈入口等;
  • 从App Store、公司客服或其他管道收集用户反馈;
  • 从公司部门或个人人脉范围进行非正式用户调研;
  • 委托市场部门招募正式用户,进行访谈或走进实地考察;
腾讯之前提倡过10/100/1000原则,即每个月要访谈10个用户,要在网上回复100个用户留言,每个月要收集1000条体验优化反馈。这点一直被行业津津乐道,就是为了凸显触达真实用户的重要性。
即便在当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下,坚持通过触达用户来辅助产品设计依然意义重大。
三、理解用户,构建同理心,培养需求理解力作为产品经理,要通过同理心对用户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避免困于自己的情绪、执念或动机,缺乏换位机制而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
同理心(empathy),就是要换位思考,去理解用户言语、行为,并注重感知用户情绪、情感和思维方式,理解用户背后的动机和角色化身份,增强用户感知力,培养需求敏感度。
1. 首先是要理解用户的言语、行为模式等有时候用户是口不对心的,或者为了面子或者是访谈的场景所迫。比如之前有产品调研用户对色彩的偏好,期间很多用户都说对绚丽的色彩更有偏爱,但实际最后选择带走的却是黑色的产品。
再比如从职教类公考老师的访谈侧面了解用户报班情况,老师往往会说他一年到头都特别忙,培训机构的课程也是一直都很紧张,实际情况并不尽然,绝大部分国考用户在九十月份临近考试才报名的,那个阶段才是培训高峰期,而省考也只是来年春季会有个高峰。
产品经理应该洞察用户的内心活动,避免用户建立防御,不被言辞所迷惑。
2. 其次,应该感知并注重用户的情绪、情感人是一种情绪动物,存在生物性情绪的本能。用户不会先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进行分层拆解,说出多种理由来评价或者选择是否购买,很多时候一些体验消费都是基于情绪是瞬间情感消费。
所以我们要了解用户用户在日常生活的情绪——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还要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情绪和情感,唯其如此才能让用户体验变得愉悦。比如微信你在看文章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必须回复的信息,这个时候你跳过去回复,回来再想找到对应的文章和具体段落去读,往往需要翻山越岭,那种打断简直是一种折磨。
3. 理解用户的角色化身份和思维方式有时候人不仅是个体存在,也会有角色化生存,所以产品经理要注重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做综合全面的观察和了解,要透过用户角色化身份,找到用户真实的需求。
比如教育圈里“家长”这个角色,他有可能是爸爸妈妈还有可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如果你仅从其中一个身份出发去考虑问题就容易出错。再比如医生每天都会面对很多的病人,他就是按照问诊-查验-开药等流程几分钟快速处理完一个个病人,但是病人往往想把所有来龙去脉都了解清楚,生怕有一点没有说到,往往来回跑几次去问医生。
每种角色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我们不能通过角色来臆测用户行为,而是去角色化研究需求,解决用户问题。培养同理心,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情绪纠偏、认知纠偏,不再只从原生感受上来看问题,用一定的理论去认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