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 二 )


1. 你的口袋Data可见数据最懂你。根据你搜索的时间、频率,能判断出你是“随便逛逛”“有点种草”还是“迫切需要”,进而调整价格。还可以根据你的收货地址,判断你的居住区域、进而衡量你的消费能力。
总而言之,买家在平台上的注册、浏览、点击、购买、咨询都会被用来投喂平台或系统的算法,进而从三个维度六个指标衡量买家的商业价值:
维度一:忠诚度
指标一:最近一次消费时间(Rccency):理论上来讲,上一次付费时间距离现在越近的买家的商业价值越大。
指标二:消费频率(Frequency):消费频率越高,买家价值越大,用户忠诚度越高。
维度二:购买力
指标三:消费金额(Monetary):消费金额越大,买家的消费力也越大。
指标四:最大单笔消费金额:用以衡量买家的消费潜力。
维度三:价格敏感度
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指标五:特价商品消费占比:表示特价商品在买家累计销售额中的占比,作为衡量买家对价格敏感程度的一个指标。
指标六:高单价消费占比:表示高价商品在买家累计销售额中的占比,作为衡量买家对价格敏感程度的一个指标。
其中前三个指标就是著名的买家价值研究的RFM模型,它源于美国数据库营销机构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买家价值研究以及用户运营的通用模型。
这三个维度既可以单项分析,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分析。
单项分享比较简单,这里不做介绍,而综合分析则可以较为完整的刻画买家的商业价值,我们首先需要量化上述6个指标,一般采用标准打分制(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标准也会不同),参考下表:

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
文章插图
——买家价值评分标准
通过对以上六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卖家基本上可以完整描摹出买家价值。

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
文章插图
——买家类型的雷达图
于是乎,卖家看到了精准营销的空间。图中的1号买家,忠诚度很高,但是购买力和价格容忍度都不高。这种类型的买家,虽然消费力不够,但节约了营销资源,即便不互动(不发优惠券),他们也会定期复购的。
同样坐拥庞大数据的滴滴也可以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比如说,根据用户在App上的使用记录推断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并以此对高敏感的用户做打折优惠、或者对非活跃用户做价格营销。
若论本质,上述的个性化定价就是经济学上的三级价格歧视。
然而不同的是,淘宝和滴滴们可以把定价策略持续细分,直到每个用户都有一套针对自己的价格体系。在极限情况下,定价会变成一级价格歧视,所有的用户端的剩余都将归淘宝/滴滴所有。

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
文章插图
其实,这些玩法在美国传统销售行业早已践行几十年,而网络经济里,电商元老Amazon堪当始作俑者。早在 2000 年,Amazon就小范围玩起了价格歧视的骚操作:
同样的 DVD 碟片,如果你是新用户,价格是 22 美元,而如果你是一名被认为有购买意愿的老用户,价格就会动态调整到 26 美元。结果这一测验在震耳欲聋的骂声中下线了。
然而,骂声和投诉就能难倒卖家吗?这儿,还有一个暗黑系的办法。
2. 每次只有你和屏幕页面上同样一台Mac,买家A看到卖10000,B看到卖8000,当然是不合适的。不过,可以换一个思路:对大家都标价11000,然后以感恩回馈的名义邀请AB抽奖,让A抽到一张1000元的优惠券,B抽到一张3000的,结果不是一样的么?

个性化定价|算法歧视:个性化定价背后的价值考量
文章插图
——是不是很熟悉这个界面
看似“随机”的噱头,其实背后蕴含着算法歧视背后的另外一个技巧:精准推送。
其实,“精准推送”这个概念早在互联网广告兴起的时候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只不过广告行业的叫法是“精准投放”,即“广告主将合适的广告投放给合适的人群/受众”。
精准推送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广告形式(Push或者应用内消息),实践中,常将”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推荐“进行区分,这里为便于讨论,归为一种类型,即“把合适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人群/受众”,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价格,可以是优惠,也可以是UGC。
无论内容为何,精准推送的要义在于具备了一种实现买家区隔的能力。正是具备了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