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对协议控制(VIE)下互联网平台企业未经申报违法实施集中处罚的案例分析

2020年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市监处【2020】26号、27号、28号三个案涉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处罚决定书。综观这三个案件,呈现以下共同点:第一,均为协议控制下(以下简称“VIE”架构)的股权收购;第二,收购方均为互联网平台企业;第三,经执法机构评估,收购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均处以现行《反垄断法》第48条的处罚上限即50万元罚款。
这是自我国2008年8月1日正式施行反垄断执法以来首次对VIE架构的未依法申报进行处罚。在反垄断执法中对未依法申报予以处罚并不罕见,迄今已经公告了数十起案件。而此次是时隔十二年后首次对VIE的未依法申报作出处罚,再叠加互联网平台这一显性特征,市场对此有多种解读和猜测。笔者结合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表达管见。
分析|对协议控制(VIE)下互联网平台企业未经申报违法实施集中处罚的案例分析】一、对协议控制(VIE)经营者集中予以反垄断审查
协议控制是指拟上市公司通过在境外设立上市壳公司,并设置一系列其与境内实体间的合同、协议框架实现对境内实体的控制,从而间接达成境内实体在境外上市目的的法律模式。协议控制本质上是利用法律规定与会计规则对某一相同事项的不同认定标准,通过多层次协议的复杂架构,控制境内运营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使其成为境外控股公司的可变利益实体,以实现境内运营利益向境外的合法转移,从而有效规避境内法律法规对部分行业外资准入的限制,以及境内主体直接在境外上市的相关限制。据此,协议控制通常具有交易结构复杂性、多司法辖区管制、通过协议实现非直接控制的特点。VIE涉及到反垄断法意义上的“控制权”问题,因此,当涉及VIE架构的企业满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时,就应当主动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申报,并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以供审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
2020年4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示立案了一起涉及VIE架构的简易案件,即“上海明察哲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与环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是从正面对VIE案件的审查;而对这三个案件的处罚则是从反面说明对未依法申报的VIE案件进行反垄断执法。
本次三起处罚案件中,适用VIE架构的既有收购方、也有被收购方,可以看出在反垄断法的法理下,执法机构关注的是集中后可能引发的市场结构变化和竞争秩序影响,与控制关系的表现形式并无本质性关联。2020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第19条第2款规定“涉及协议控制(VIE)架构的经营者集中,属于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范围。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是对VIE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则的重申和强调。
二、对平台企业进行反垄断规制
对未依法进行申报予以处罚,是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的必要手段。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对未依法申报予以行政处罚的案件共计47件,自2014年至2019年公开处罚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平均罚款金额逐年提高(见下表)。
分析|对协议控制(VIE)下互联网平台企业未经申报违法实施集中处罚的案例分析
文章插图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被处罚的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不一而足、各有不同,本次涉案的收购方均为平台企业,这首先说明无论企业的经营规模、商业模式、控制方式都必须遵守市场准则、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平台企业并无例外。其次,三起案件也表明外资监管或者融资规则等客观原因,导致网络平台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采用VIE架构的可能性更大。最后,平台企业的聚合效能叠加并购的极速扩张方式,更容易导致市场的竞争损害,也更容易引起执法机关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扼杀性收购即为例证。
需要注意的是,执法机构对平台企业的竞争关注并不限于经营者集中领域。《关于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具有规定。本次的未依法申报处罚可以视为对平台企业全面合规的警示与敦促。
三、对违法企业课以顶格行政处罚
《反垄断法》第48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权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本次公告的三个案件的行政罚款均为50万元的法定最高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