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二 )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认可与看见。
你要先看见,才能做到认可,甚至要先看见,才能做到允许。
看见负面情绪背后的动力,这动力就是——期待亲密。
请问,你会冲谁发火?
答案很简单,与你无关之人不会让你有情绪。
能让你发火的对象,都是你认为安全的、亲密的,准确的说是让你恨铁不成钢的人。尽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却离不开他,还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认可你、亲近你、重视你。
所以无论孩子多么「作」,都是因为他没办法让你爱他,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作的孩子是彻底绝望了。
还能在你面前表现不好,证明他是勇敢的!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而不是唯唯诺诺俯首认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眼神透着世故,举动像个小大人。
一旦你清晰了这个动力,就会进入反思,会思索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会思索过去一切家庭关系,会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历程——思索中,某些事件与感受也开始浮出水面。
于是,你开始愧疚,开始补偿,开始理解自己,并开始心疼孩子。
那么,认可也就不是问题,你会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可这份勇气、认可他的无奈他的期待,并为孩子还能对你而不对别人表达心存感激——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接纳。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

做到真实接纳十分艰难。
第一,你要自我接纳。
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如果有就是强迫接纳,十分消耗。
最近,我把朋友圈签名改成了:敬畏自己生命中的任何阶段。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

活着是单程路,谁也无法重新来过,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厌恶、贬低过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经历彻底抹去。
你不要抹去,要去敬畏,当初任何决定与选择都是当时比较而言最优的。
越理解自己的伤痛,就越不容易投给孩子,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就不会矫枉过正,譬如:
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没钱读书是你的伤,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过去可以补偿,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个清晰认识。
第二,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
无论什么办法,不管工作还是瑜伽,不管咨询还是课程,不管伴侣还是情人,不管知己还是闺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面情绪的他人或场域。
你的攻击、压抑、愤怒在这里都可以或部分可以被接住、被容纳、被理解。
被接纳越多,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这是良性循环。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电视剧《高护木的规矩》
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孩子表达攻击,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干柴烈火一点就爆,哪还谈什么接纳。
第三,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
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也是自然。
交织的岁月里,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恰恰是这种「不够好」给了关系一个间隙,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
这并不矛盾,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维度,所以我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而是有条件接纳,类似某种需求互换。
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会依赖孩子,无意识就会粉饰太平,很容易就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
但凡两人深度互动,一定是彼此满足,而不是一方总在付出,另一方总在索取。你对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辞。

亲子关系|每个发脾气的孩子,都是在喊“妈妈,救我!”请你这样接住他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