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布新|“双减”之后,如何做好家长?心理专家支招:不跨界、不越权、不替代…

《民生周刊》全媒体采访人员罗燕
为人父母者从“诚意正心”做起,言传身教,以正能量发展自己、培育孩子,以关爱也愿意等待的心态维护亲子边界。
本期聚焦丨家庭教育:从家事到国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意义重大。这部法律围绕家庭教育,对各级政府、家长、学校、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此,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今后,家长将得到更多支持,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将根据各自的职责、资源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不过,家庭教育的专业化还在路上。随着“双减”不断深入,孩子将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回归家庭,如何做好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长,需要更多探讨。
“曾经的儿子和现在的父亲”,在谈家庭教育时,韩布新如此定位自己。作为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已经在心理学界工作30余年,父母在他心里留下的火种依然是其心灵根基。
他连续两年给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听众讲父母教诲,坦然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年过半百后,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之外,他更希望用亲身经历引导年轻人成长。
韩布新曾在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接受系统的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后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接受现代心理学教育,他不断思考人生观、健康观、疾病观、诊疗观,发现所有思考都可追溯到家庭教育。
“生身父母不但给了我们血脉遗传,在我们生命成长、精神健康、天赋发掘和兴趣养成、个人能力培养和毕生发展方面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布新说。

韩布新|“双减”之后,如何做好家长?心理专家支招:不跨界、不越权、不替代…
文章插图

△韩布新
当代青少年面临三重困境
成绩进步或者退步了,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有这种经历。但对于少年时期的韩布新来说,经历有些“魔幻”。
从小学到初中,韩布新学习成绩都是学校前三名。初中毕业之后,他考进了安徽省六安一中,但入学成绩是倒数第三名。
“落差太大了。”韩布新用了高中两年时间追赶,证明自己,但效果很差。那时学校每个月都排名,他最好成绩是第10名。排名时,老师常拿他跟其他同学比较,并说他“不用功”。
他那时其实已经很用功了,每天都不敢回宿舍,害怕在床铺上一躺就睡着了。他下铺同学平常爱看小说,但一考试就比他考得好,这让他很郁闷。天天刷题也考不过人家,更郁闷,于是找笑话书、小说看。不幸被父亲发现了,批评他“不用功,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看闲书”。
他坦承,直到后来学了心理学,才知道“智商”这个词,了解智商正态分布。“我考不过下铺那个同学,是因为我智商不如他。自己智商中等偏上,所以在乡村、在县城学校可以考前三名,但是一到高智商孩子汇集的省重点高中,就是倒数第三。”
“我的心理创伤得到了疗愈。”韩布新说,“回过头来看,有多少家长、多少老师不知道心理学;即便知道了,又有多少愿意接受智商的正态分布?”
韩布新发现,高考制度下至少一半孩子会面临一个现实境遇,就是父母、老师对他过度预期,他们的期望超出孩子智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些孩子在过度预期当中成长,必然会有落差,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固化,这种怀疑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可能会变成长期内在的过度预期,成为焦虑、抑郁的潜意识源头。
当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时,学校教育使孩子面临重大压力,不再是学习知识、引出天赋/兴趣、发展自我能力的成长平台。这时候如果父母作为孩子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他人,再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他、评价他,那么孩子就真的没活路了。
韩布新认为,有过学历教育并且考试“身经百战”者都曾面临三种困境,即身不由己、工具化、习得性无助。
“在学习相关发展上,孩子没有多少选择余地。”韩布新说,“这时候如果孩子的控制感、归属感、意义感因家庭教育出现偏差,那真是从娃娃毁起。”
做成长的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今中外所有父母的期盼,但具体教育家庭之间差别很大。家庭教育的起点、愿景、方法各不相同,效果也不一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千年古训,也经常作为教育标语出现。但韩布新发现,现在很多家长甚至老师还是忘记了这句话,不愿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