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为什么父母越催,我们越不想学习?
高中时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
不管这会儿想不想写作业,父母一旦说出那句:“这都几点了,赶赶紧写作业去”,我一定不想写作业了。
本来觉得天有点冷,准备加条秋裤的时候,二姨说:“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就是不注意身体,以后得了风湿疼死你!”
这时不管外面多冷,我都会说一句“我不冷”然后潇洒出门。
“逆反”是青春期最常见的心理,有人说这世界为什么进步,就是因为这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也有人遗憾到:为了逆反而逆反,导致意气用事看见坑也要往里跳。
如何控制逆反心理,表面“拒绝”,内心“接受”呢?今天的推文,一起来看
文章插图
简单来说,我们的逆反原因可归为以下几类:
1.“这个不能做”带来的逆反
“这个不能做?”对于人类而言,这句话潜台词不就是:“这个你一定得试试”嘛
【 不想|为什么父母越催,我们越不想学习?】“潘多拉魔盒”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潘多拉还是宙斯创造的第一个人类女人,其主要目的,就是报复人类。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
/p>
宙斯在争夺神界时,得到了普罗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帮助,而登上宝座。潘多拉被创造之后,就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给了伊皮米修斯。在举行婚礼时,宙斯命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当礼物。而众神的礼物是好是坏就不得而知了。
从结婚以后,潘多拉就不断地想打开众神送的小盒子,而伊皮米修斯却要时时刻刻的提防她的好奇心,因为他知道盒子里的礼物未必都是好的。
终于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她等伊皮米修斯出门后,打开了盒子,结果一团烟冲了出来,将一切礼物全都释放,这里面包含了幸福、瘟疫、忧伤、友情、灾祸、爱情等等,在潘多拉打开箱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箱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
潘多拉害怕极了,慌乱中,潘多拉及时地盖住大箱子,但一切都已经太迟,盒子内只剩下了「希望」。因此,即使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最难能可贵的希望。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如果没有能为我们所接受的充足理由,禁止本身就会引起一系列假设、推测,让我们产生想要探究、违背禁止的条件反射。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禁果逆反”
/p>
2.“唠叨”带来的逆反
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或机械、无间隔地进行重复,就会引起一种逆向态度。在过多的刺激和强调后,往往会引起极其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这种情况,学名叫做“超限逆反”
3.“讲道理”带来的逆反
文章插图
在这个年代,“讲道理”担当的知乎都已经沦落成“在知乎 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足以说明我们真的听腻了道理。
相传某知乎最强答主,依靠一边回答,一边编故事,已经拥有100多种传奇人生。
''实名反对最高票!''如今几乎变成了知乎的答案铁律,无论一楼的人说了啥,在二楼眼里永远是你说的都不对,我说的才对。
跟几年前相比,知乎现在充斥了太多伪知识分子、网络写手以及水军。18线网络写手胡乱编造自己的离奇经历,依然可以获得高票赞同和感谢。而那些真正小众而又专业的知识见解可能早已石沉大海无人问津。许多人打开知乎不再是为了收获知识得到见解,而是想看那些天才答主还能编出什么段子。
足以见得,这是一个不太缺道理的时代。知乎在讲道理,公众号在讲道理、电视节目在讲道理,登登等等,高中时我们本就对大人讲的道理将信将疑,何况是人人都讲道理的时代。
于是道理听的越多,越难以相信,越容易产生对信息的逆反和抗拒。
长此以往,我们不但不会再接受传播者传送的信息,更容易以为传播者在欺骗他,从而产生“信任逆反”,对信息源采取怀疑、不信任,消极抵制的态度。
4.“特殊场合”带来的逆反
人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处于不同的情感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所处情境,就会诱发情感障碍,产生逆向、排斥态度。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父母|家有懒妈妈,对孩子影响没想到这么大,宝宝:我承受了太多
- 跳跃型|宝宝这些不好的习惯,影响他未来身高!父母别不在意
- 艾滋|9个月男婴被查出艾滋!父母悲痛欲绝!万万没想到还有更可怕的
- 护理假|湖南立法设立“育儿假”“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
- 父母|双胞胎的日常,弟弟摸完哥哥的头就想走,但哥哥接下来反应太好玩
- 父母|父母5个行为,正在毁灭娃的安全感!不想娃苦一辈子,赶紧改
- 爷爷奶奶|为什么有的女性离婚后坚决不要孩子?几位妈妈的回答很现实
- 利巴韦林|一粒普通药,吃了却耳聋转告父母这8种药,别再让孩子乱服用
- o型腿|新生儿最害怕这3件事,新手父母尽量提前了解,能让宝宝少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