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越不过这七道槛,社区团购就是一团虚火


社区|越不过这七道槛,社区团购就是一团虚火
文章插图
文/ 鄢子为 杨松 编辑/ 陈晓平
广州番禺区的一条商业街上,蔡文的士多店里每天会来四五拨做地堆的人,意图说服她成为一名做“社区团购”业务的团长。
“这条街上,走几步路就有一个提货点。”蔡文告诉《21CBR》采访人员,在美团、拼多多、滴滴、兴盛优选等公司的疯狂攻势之下,商业街上的洗衣店、副食店、餐饮店铺老板们均做起了“团长”副业。
蔡文现为兴盛优选、美团买菜的团长,每天会在小区微信群里发布当日特价菜,比如0.99元半斤的菜心,1.99元一斤的胡萝卜。
这些蔬菜价格比菜市场便宜,能吸引家庭主妇们前来购买。“平均每天销售额几百块,佣金比例约10%。”这份副业给蔡文带来了一份略低于千元的月收入。
社区|越不过这七道槛,社区团购就是一团虚火
文章插图
来源: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
这些特价菜和佣金背后,美团、拼多多等公司往社区团购赛道里投入大量真金白银。最近几个月,互联网巨头拼命烧钱,企图通过社区团购业务占领生鲜赛道。
烧钱能烧出规模来吗?《21CBR》采访了参战的社区电商高管和多位团长,还原了决定社区团购模式能否成立的7个魔鬼细节。
人群扩圈
社区团购业务要赚钱,先得获得足够多的用户,拿到充足的订单。
年轻人图方便,中老年人爱便宜,这是两个切入口。
蔡文的一部分客户是20—35岁的年轻人,“为了避免来回跑,他们一次会多买一些。”为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要,蔡文承诺,订单金额超过38元钱,送货上门。
偶尔做饭的年轻人并不是高频用户,社区电商公司一位内部高管王潇谈道,买生鲜的核心人群是家庭主妇,年龄在30—50岁之间。
社区|越不过这七道槛,社区团购就是一团虚火
文章插图
“围绕家庭用餐场景,平台很多用户是女性,二十岁到四十多岁是主力。”叮咚买菜相关人士与其观点类似。
巨头们打算通过补贴,逐步拿下这部分负责家庭一日三餐的用户,一个挑战在于,这些客群有的逛菜场是消遣时间,作为生活方式一部分,即便渗透率上升,订单量及客单价也会受压制。
据蔡文观察,中老年人即便有在线买的习惯,每天买的东西不多,且他们不愿完全离开菜场,反而一道在平台专挑便宜货的效率奇高。“如果觉得某样东西便宜,他们就会下单,逛完菜市场后,顺便拿回家,甚至会推荐一起跳广场舞的同伴购买。”
社区|越不过这七道槛,社区团购就是一团虚火
文章插图
菜市场
一位武汉的多多买菜团长吴俊表示,疫情期间,当地居民几个月不能外出,培养了用户习惯,负责买菜做饭的人,有些即使年纪大了,也会熟练操作手机抢购便宜商品。“像鸡蛋这类商品,平台补贴后便宜多了。菜市场一板鸡蛋起码得15块钱,多多买菜上只要约11块钱。”
订单密度
社区团购盈利,订单密度要达到一定基准。
“疫情期间,所有生鲜平台都是挣钱的,因为密度足够,订单量足够。”王潇指出,在特殊时期,社区团购业务实现盈利很正常,疫情逐渐平息后,其公司只在某些订单密度足够大的区域将毛利率转正了。
据采访人员了解,现阶段,平台的订单量还远未达到盈利程度,残酷竞争稀释各平台的订单密度。
蔡文所在的万科欧泊,是广州番禺的大型小区,约拥有5000户。她抱怨道:“平台太多了,我这里每天的单量很少,(美团买菜和兴盛优选的销售额)只有几百块钱。”蔡文觉得投入产出比太低了,近期降低了群发链接的频率。
吴俊也向采访人员反映,有5个平台找过他做团长,抱着试水的心态,他选了拼多多。“前期赚得少,每天就一两单,比平台的数量还少。”
有受访者认为,社区团购服务高度本地化,如果周边区域菜市场等线下业态丰富,线上订单密度不足,即便社区内只有一家平台,都未必能盈利;反之,达到一定订单密度,中小厂商也能生存。
王潇认为,即便跑出来1~2家全国性的大公司,社区团购可能也会存在区域性的“小而美”品牌,无法达到大小通吃。品牌聚焦某些品类,在供应链上特别有优势,通过做爆款,每月流水可做到千万级,也能存活。
王潇补充道,消费者购买几次之后,如果发现品质不行或者送来的时候已经不需要了,比如做饭用不上,又或者平台经常缺货少货,就会转移到其他平台或传统渠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