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种“另类”的家庭教育,每个12岁以内的孩子,都不可或缺
经常会在一些新闻中看到这种令人心碎的报道:
因为母亲的责骂而自杀的年仅12岁的男孩;
因为老师批评而轻生跳楼的学习优秀少女;
因为不给网费就刺杀奶奶并抢走几块钱的留守男孩...
文章插图
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些行为绝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上。
还有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
当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变得陌生和可怕;曾经乖巧懂事的孩子现在变得凶狠蛮横。
爱有时候也是有底线的,过纵的爱只会变得更加廉价,甚至还会毁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当一切都以发生时,你才幡然醒悟,悔恨的问为什么时:只能说你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
孩子在依恋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出生不久之后就交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等到上学的时候再接回来,甚至直接就养在老人家里,自己偶尔回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从而使得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叛逆的阶段出现了很大的心理问题。
这就是孩子在依恋期,父母没有陪伴导致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12岁之前都是孩子的依恋期,但是越小越需要陪伴。孩子在一岁内,当熟悉的面孔出现或者抚慰的时候,闹腾并且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
当这种依恋和熟悉感时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轻松的感受,表现在很快睡着或者静静的观察四周,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嚎啕大哭的现象。
专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生长到一定的阶段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感时,他就会出现敏感、极度暴躁、厌恶违背他意愿的人或者事物等各种性格问题。
情侣之间有一句话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觉得这句话更适合用在父母教育孩子之间。
孩子不会在乎父母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就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多一点陪伴给自己。
爱是有底线的,恰当的时候要学会说“不”还是很多父母都疑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孩子,最后孩子却是这样子的?
孩子成长确实需要父母的爱,但是爱的表现、爱的表达方式、爱的本质不是给予和满足。
可以这么说,爱就像是一门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美好的,它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因为爱他就百般迁就他。
文章插图
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生的悲欢离合他都是相对的,因此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一种教育方式那就是“成对”,让他们经历心理上那种痛苦、克制和忍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经得起打击,才能更快的成长。
【 父母|一种“另类”的家庭教育,每个12岁以内的孩子,都不可或缺】研究表明:这种教育的最好阶段就是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即使结果是他嚎啕大哭了一下午,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他深刻认识到“底线”。
这个阶段最晚不要超过10岁,如果10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在对他说他说不时,他可能不会在以哭闹打滚的形式向你对抗,而是以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的方式威胁你。
所以父母的爱要有底线,要知性,而不是一味的迁就。
文章插图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美好的,也是曲折的,做好一个合格的引导者比什么都重要。
多一点鼓励和陪伴,少一点斥责和溺爱。身为父母,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要让孩子感到缺憾。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才子|孩子是这3属相,小时是孝子,长大是才子,一直在给父母争光
- 羊水|子宫黑漆漆,胎儿会无聊吗?这些“游戏”玩得可溜了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萌娃|“保镖奶爸”送娃上幼儿园火了,气场,步伐没谁了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