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顾客买走的,只是他眼中的那部分

经常有同学问:如何才能做好营销?
通常最简单的问题,隐藏着最复杂的奥义。营销的工作包含市场、策划、推广、销售、展示这些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关键的动作,但肯定不是这些动作的总和。
毕竟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卖货”,而不是“耍猴”式的做完流程动作。
01
消费者买走的,只是他眼中的那部分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你不会赚到超过自己认知范围外的钱。
这是王阳明心学核心思想-心无外物的翻版,在《人的痛苦》里,我将此称为“微观世界“——每个人的观念,都来自他自划边界下那个小范围的画面,而不是整个世界。
引申到营销上,就比较有意思了:
顾客不会为其对楼盘认知之外部分付费。
这种营销界的冤假错案,就是这样产生的:假若楼盘的价值是10分,而因为了解楼盘的过程匆忙,顾客只接受到5分价值,那么,他认为8分的价格,就太贵了。
有时候也会出现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明明楼盘的价值是7分,消费者经过联想后,在脑袋里臆想了很多画面,认为楼盘值10分,最后以8分的价格买走了楼盘。
在“买椟还珠“的故事里,售货人将“珠”视为商品,而顾客将“椟”视为商品。过去,站在掌握客观规律的高度,为这样的故事感到心痛不已,现在,站在“格物致知”的怀柔心态里,我觉得开心就好。
网红售楼部,该建你还得建,虽然你有言在先:交房就会拆除。但还是能欺负没有网红售楼部的楼盘。
02
是谁在定义商品的分值?
你看,前面我模拟了10分的楼盘,8分的价格,这是一个有着性价比的“高端楼盘”。
我对楼盘价值做10分定义,大概是我深入行业10多年,对板块的价值,楼盘的指标和配置,有深刻的认知,而做出的判断。而做出8分的价格定义,也是因为对周边一二手房的价格了解,进行对标的结果。
这一切的结果,都是“我”深入行业10多年,才能做出的判断。这里的我,代表了公司最权威的那个人:有经验有阅历,能对价值做出深刻判断。
但这个“我”就不会被打脸了么?经常而且肯定被扇耳光
1)当你聘请了一个策划,他除了努力度不够之外,进入行业也才1-2年。
顾客|顾客买走的,只是他眼中的那部分】2)你的顾客,可能才来这个城市三个月,而且他所在的城市,房价才5000元。
虽然你如何向他们论述,城市下一轮扩张会迅速将这块地变为中心,因为你经历过上一轮,亲眼看到一片滩涂成为闹市。但在他们眼中,这里就是破旧的地方。
所以,他们很可能对楼盘打了5分,然后再反看你的8分定价,认为“神经病”。
谁掌握着打分权呢?谁的打分权是正确的,顾客打5分你打8分,这是“心无外物”的结果,因为你们见识不一样,如果想要顾客打10分,就需要他能“格物致知”,能够以上一轮城市进化的事实上,启发自己,看到下一轮的机会。
有的商人,狂赚信息不对称的钱;有的商人,被信息不对称狂亏。
03
营销的终极奥义,来自于营销的根本痛苦!
毛主席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两件根本大事。
许多想要深刻领悟营销的同学,可以先暂时放下对流程和过程动作的模仿。掌握营销的终极奥义,需要了解营销的根本痛苦:
信息层层折损。
楼盘的本身价值>楼盘被提炼的价值>被传达的价值>顾客认知的价值。
楼盘的本身价值:指的是楼盘的城市空间意义。一套房子,拥有多元重叠的城市价值,可以用来结婚、生活、养老、工作和撩妹,也可以用来投资、出租。这么多价值,你是不可能全部讲出来的,因为必须有一条故事主线。
楼盘被提炼的价值:只有具有故事主线的楼盘,价值才能被有效的get,那么,就意味着你会放弃楼盘的其它边角余料价值。就如拿一块黄花梨雕菩萨,菩萨是很昂贵的,但被去掉的黄花梨,也会让木匠心痛不已。但你还必须这么做。
被传达的价值:楼盘的故事主线,即我们所定义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是全周期24小时全家人的生活故事。但是在通过楼书、售楼部、微信号和户外广告时,我们只能传达生活方式的一个“瞬间”,即便全实景的样板房,也只能传达参观者的视角,而不是生活者的视角。
顾客接收到的价值:受限于认知水平和信息接受量,顾客接受到楼盘的价值点,不仅微乎其微了,甚至还会产生误解。比如,你用庄园别墅的花园已经图卖叠拼产品,上门前的预期就偏离了楼盘本质。很可能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