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年成就中国集成电路重镇,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剑指未来( 二 )


卧薪尝胆、错位竞争,是浦东第一代产业开发者摸索出的路径。
1997年,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成立。面对国家上百亿规模的资金投入,企业顶着压力同日本技术团队合作,从建设超净厂房的面积不足,到全球半导体市场当时面临的整体低迷,挑战纷至沓来。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瑛将企业扭转局面的路径归结为,“在现有的产业技术范式内快速追赶,引进、消化、再创新,最后达到集成创新。”
中国|三十年成就中国集成电路重镇,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剑指未来
文章插图
中芯国际
2013年,都位于浦东的中国第二大和第三大的晶圆代工厂——华虹NEC和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华虹宏力,迅速跃升至世界第一大智能卡IC代工厂,月产能接近15万片,截至2019年累计出货超过410万片晶圆。
除了为企业提供敢闯敢试的热土,“土地”本身的养分也很重要。
今年9月,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与伟创力(上海)金属件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达成委托生产合作,后者将为前者生产一款“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1996年在保税区成立的伟创力上海公司,相继为惠普代工生产打印机、为柯达生产成像设备、为思科生产过路由器。然而,这家为全球企业提供制造服务的“高级代工商”,多年来从未停止谋求转型的步伐。与此同时,在骨科、运动医学、耳鼻喉医疗器械生产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的施乐辉,则正面临在中国开展本地化生产的迫切需要。
中国|三十年成就中国集成电路重镇,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剑指未来
文章插图
中国|三十年成就中国集成电路重镇,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剑指未来君实生物临港生产基地 孟雨涵 摄
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项制度创新——“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为两家企业同时解决了需求。新的制度允许医疗器械产品拥有者寻找合格的制造商委托生产,以此实现生产布局的最优化。一头串联国际产品和技术,另一头链接广阔的国内市场,施乐辉与伟创力在上海自贸区的这一合作,为后来者开辟了启示意义。
而今,在自贸试验区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一批批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者集聚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2018年就已达到672亿元,其中制造业规上企业工业产值达到548亿元,成为浦东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希望上海再多涌现一点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者,因为你们要追赶的目标,是走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尖端的美国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2015年,施万来沪参加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时的寄语,五年后正成为现实。
【三】
倍增:站高望远,面向未来
去年9月,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ABB位于浦东康桥的机器人新工厂和研发基地破土动工,预计2021年投入运营。这一总投资额达1.5亿美元的新工厂,被ABB称为“未来工厂”,也是ABB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超级工厂。
“这里将集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人机协作及数字化等最新技术,‘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将在这里成为现实,希望能在上海诞生一座‘灯塔工厂’。”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李刚说。
就在ABB上海新工厂动工一个月后,2019年10月16日,浦东发布《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六大硬核产业,推出15条政策举措,向世界宣告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愿景。今年,浦东再次提出产业能级“五大倍增行动方案”,到2025年,新区工业增加值将从2732亿元增长到4600亿元,总产值达到1.84万亿元,实现从“产值规模增长”向“效益增长”的转变。
中国|三十年成就中国集成电路重镇,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剑指未来
文章插图
2019年,以浦东张江为核心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年总产值已超1700亿元,占全国1/5。“中国芯”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到2025年,浦东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销售规模实现4000亿元,集成电路企业科创板上市数量实现倍增。
全球生物医药规模1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7家落户浦东;我国每批准三个创新药,就有一个诞生在这里。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发布,浦东“创新药”产业群将建设全球卓越的研发高地和制造基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2000亿元,“创新药”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贡献将提高至30%以上。
承载“蓝天梦”,浦东将建设大飞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C919实现稳定量产、CR929进入试飞验证和取证新阶段,国产商用发动机将实现列装。到2025年,航空产业规模将力争达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