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知乎十年,“铁甲”依然在( 三 )


“好的社区氛围是凝聚起用户的基础,但为社区和用户提供好的商业机会,是帮助这个生态和每个人变得更好的方法之一,我们不会将二者可以对立起来,我们也不认为二者不能平衡。”周源说,知乎服务的是那些乐于分享,愿意主动去寻找解答,主动发现更大的世界的人。为了更好的服务这些人,知乎需要兼顾所有事情。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知乎对待商业化的态度。“知乎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以低质内容换流量,过去不,现在不,将来也不。把这个原则落实到知乎的商业化中,知乎商业化同样也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坚守。”周源说。
2017年,一则“今日头条高薪挖走300多位知乎大V”的消息刷屏互联网圈,也把知乎变现与商业化的论题再次推至舆论中心。
如今回看,周源认为,粗暴地以流量为筹码的挖角,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是短时刺激,创作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从创作环境到内容成长再到商业收益同步兼顾的良好内容生态。“对于知乎而言,我们不会吝啬于给创作者扶持,这些只是手段和形式,但社区创作氛围和环境,以及惠及普遍创作者的商业闭环,才是知乎更为关心的长期价值所在。”
新场景走过近十年,知乎的社区生态上也自然地衍生出新的“枝叶”。除了脑洞问题和回答,知乎上还有很多基于职业经历的真实故事,更成为影视剧创作的灵感来源与脚本,成为知乎内容生态的一个重要分支。
2015年,有用户在知乎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很多人在底下大开脑洞,其中就包括马伯庸。最后,马伯庸开的这个脑洞就是大热IP《长安十二时辰》的雏形。
2018年9月,用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或许作者想寻求的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解释,但是评论区的一条画风清奇的评论突然引爆这个话题。起源于知乎创作者「梦娃」的一条评论:“我进宫这件事,原是个意外。我叫江映柳,今年十四岁,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当朝太傅,祖母是圣上的姑祖母华阳大长公主。父亲叔父在朝为官,哥哥们年少有为,实在是一个蒸蒸日上,处于上升期的大家族……”
随后,在这个问题底下累计6000个回答,大量用户跟随梦娃的步伐开启脑洞小说创作随着火速出圈的评论,在粉丝的催促下,「梦娃」连载了十几万字的另类宫斗小说《宫墙柳》,收获了27万多赞同,后来还售出了纸质书和影视剧版权。
除了梦娃之外,知乎创作者「七月荔」的《洗铅华》,知乎创作者「闲扫落花」的《玉树后庭花》等高赞回答,后来还和知乎合作上线了付费专栏,被更多人阅读,甚至出圈。
“一直以来,我们对「知乎为很多创作者带来创作灵感」这件事都乐见其成。尤其在问答的场景下,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众多好的回答,《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在一个好的问题下面激发出来的好回答、好故事。”不仅如此,周源说,知乎还在跟一些出版机构与和影视公司合作,尝试共同进行图书出版、影视剧创作等多维度的开发,挖掘更大价值。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知乎版的《长安十二时辰》涌现出来。
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知乎希望能打造一个内容创作、消费的闭环,主要是以故事类内容为切入点,通过知乎的会员业务部门来做持续的挖掘。比如,知乎已经连续发起两届「亲历故事」大赛,去年11月是第一届,有2万多人参与,也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我们跟其中比较优秀作品的签约,商定分成比例;这样在丰富知乎平台的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也帮助创作者获得收益,一举多得。”周源说。
互联网业界有一种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说法,之所以会有这个区分,差别在于上半场你默认做一个新业务的成功率会很高,错了也不要紧,反正主营业务很好,也能融到钱,所以试错的成本很容易被主营业务的增长承担掉。但是周源认为,到了下半场,要认真论证、长期思辨以后才动手做新业务。首先不要抱着一个新业务出现奇迹的指望,否则会导致大量的资源、大量的人力在盲目试错的新业务里面消耗掉,不会产生任何产出,同时可能会导致在主营业务上资源投入不足,包括钱、精力、人才的投入不足。
近两年随着视频媒介的升级,很多图文创作者同时也涉足视频创作,知乎也适时拓展了视频、直播等新的内容消费场景,让擅长不同媒介的用户和创作者都能更好的融入到社区生态中来。
作为一种高实时互动性的产品形态,知乎也上线直播业务,进一步丰富使用场景和内容形态,延展产品纵深,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创作工具。一些「擅说不擅写」的用户,成为新场景下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