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算法时代,为什么创作者无安全感( 二 )


所以公众号后面的优化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个方向来的。
从目前来看,加入算法显然是比单纯关系分发更加有效,否则也不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微博是比订阅号更早尝试过算法带来甜头的,它早早就开始在关注信息流中加入了算法推荐,实现用户消费体验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
03算法分发很容易被看成是牺牲了供给端(创作者)的利益,而成全了消费端的利益(体验)。
因为它解决了消费者和内容单元匹配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内容消费的体验,然而却导致创作者对于粉丝的触达能力变弱,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
其实未必如此,算法分发有可能也是符合整体创作者利益的。
原因很简单,过多的低匹配度内容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效率低下,那么这个平台上的消费者可能就会流失,或者转向一个更加高匹配效率的平台;失去了消费端,那么创作者就失去了持续创作的动力,最终创作者也会流失。
当然,这并不代表平台就只照顾消费者的体验,而过度忽视或者损坏创作者的利益,毕竟创作者也是需要吃饭的,所以对创作者常见的补救方法是平台通过其它途径来帮助创作者去变现、增收。
消费者、创作者和平台,这三者的利益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如何决定利益分配是平台模式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平台侧重于消费端的体验还是供给端的利益,往往取决于谁更稀缺、在价值链上话语权更高。
大体量、轻决策的内容消费平台往往供给庞大、创作者众多,且内容短平快、同质化程度高,所以供给端本身就竞争激烈,平台并不缺供给,供给端的话语权就弱,比如说抖音。
就算同是创作者,贡献的价值不同,话语权也不同。
对创作者常见的划分是头部、腰部和尾部,一般情况下数量是呈金字塔形状分布,头部到尾部,数量越来越多;而价值是呈倒金字塔形状,头部到尾部,单个创作者贡献的价值越来越小。
一般而言,头部创作者贡献的价值大,在与平台的博弈中就占据更大的话语权,典型例子就是微博的明星和大V。
他们帮平台吸粉、影响平台用户,对平台价值非常大,所以常常能够跟平台要到很好的资源;平台甚至会砸重金邀请他们入驻,比如说快手邀请周杰伦入驻,抖音邀请罗永浩直播。
当然,并非只有稀缺性和话语权这两个因素,甚至这两个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否则在同样的领域提供差不多一样价值的两个平台,为什么算法和算法的差异会这么大。
比如抖音和快手,同样是短视频平台,但两者对于消费端和供给端的侧重却完全不同——抖音是完全偏向于内容消费端,关系在算法分发中占据的权重非常低,但是快手的关系在算法推荐中占据的权重就比较高。
所以侧重消费端还是供给端,影响因素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主要是因为平台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出来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演化出来的。
演化是非常多复杂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04平台的模式不同,算法就不同,所以内容创作者要想好在哪个平台创作、采取什么样的平台策略。
强关系、私域强的平台,就适合进行长期创作,比如微信公众号、B站和微博;反之,弱关系、私域差的平台往往就不适合作为长期发展的根基,比如说今日头条和抖音。
平台的选择非常重要,决定了你是否只是燃料。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抖音——抖音80%以上的消费规模是通过算法的,这导致所有创作者都要为了算法、数据去打工。
抖音算法推荐的核心数据指标是完播率、点赞数、评论等,那么视频时长就要能短就短,包袱(包括笑点、哭点等所有能够引起峰终体验的点)要有多密集就有多密集,所以抖音刷起来就是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荷尔蒙的盛宴。
但同时抖音的私域却极差,消费者就算关注了创作者,也不怎么通过“关注”信息流来查看内容,创作者无法有效的触达粉丝。
“粉丝是平台的,不是自己的。”
所有创作者都只是抖音这个算法熔炉的原料,都在为平台低回报的打工。
而在快手和B站上,粉丝的粘性就比较强了,推荐的信息流里面“关系”占据的权重也远远高于抖音,那么触达粉丝的能力就比较强,私域变现的能力也强。
所以,选对平台、长期耕耘对于创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
对于图文创作者,没有比微信公众号更优质的平台了。
对于短视频和中长视频的创作者,B站和快手是最好的平台,如果视频号能够做起来,则视频号有可能变成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