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算法时代,为什么创作者无安全感
编辑导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算法占据了各大内容平台;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排序明显发生了变化,除了显示出文章的阅读量等之外,你随便刷两下还可以看见两天前的文章;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算法时代对创作者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插图
微信订阅号又改版了,信息流文章以前只是显示“多少朋友读过”,改版后显示的逻辑更加复杂了。
- 显示数据变多:除了显示朋友读过之外,还可能显示阅读量、点赞数、朋友在看数,且每个数据在推荐中的权重还不一样。
- 分情况显示:这些数据不一定会全显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显示。
文章插图
改版后的信息流显示
微信这次改版仍然是为了提高用户筛选文章的效率,可以看做是算法推荐逻辑的部分显化,也可以看做是给用户主动选择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而用户主动选择一定程度上是对算法被动推荐的纠错,使得整体内容分发的容错率更强。
但是改版对于创作者而言,往往是两极分化。
文章内容的数据越好,获得用户点击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数据越差,点击越差。
这似乎是微信全面拥抱算法推荐之后的必然结果。
算法基于数据,用数据去衡量一切,用数据去做推荐决策,算法推荐将数据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也将数据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数据除了在算法筛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样可以用来作为用户主观筛选的决策依据,只要数据维度选取的好。
而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创作者更需要为了数据卖命了。
01过去的关系分发是比较单纯的,创作者只要做好了内容,获得了粉丝订阅,就能通过这种订阅关系去触达粉丝;这种稳定的触达途径给了创作者强大的安全感,也是对创作者过去辛苦付出的嘉赏。
但是现在算法时代,不仅纯算法推荐占据内容消费的份额在逐步上升(甚至占据最大头),而且就连关系分发中也基本都加入了算法。
订阅号信息流、微博“关注”栏信息流,都被打乱了时间排序,变成完全的算法推荐。
创作者触达粉丝的途径不再稳定,而是被算法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掌控。
最近使用微博的感知更加强烈,越来越多微博博主使用【粉丝头条】,让自己的内容能够出现在粉丝信息流的第一位,以便获得更多曝光。
【粉丝头条】是微博推出的轻量级推广产品,当用户某条微博使用粉丝头条后,在24小时内,这条微博就会出现在所有粉丝信息流的第一位,借此增加微博的阅读量,扩大微博的影响力。
文章插图
微博粉丝头条
算法在支配着一切的内容分发。
决定创作者能否触达粉丝的不再只是订阅(关注)关系,而是算法,是数据。
而触达粉丝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私域能力,决定了变现能力。
这导致创作者没了安全感,触达粉丝完全掌握在算法手上,大家都要为了算法、为了数据去卖命。
02你要说算法分发错了吗?不,并没有错。
算法分发优化的是匹配效率,这基本上是所有轻决策、大体量的内容消费平台避免不了的宿命。
一个轻决策的内容消费平台,会更加依赖系统内部帮助决策,而不是外部,比如说短视频依赖算法推荐(系统内部决策),而长视频则可能更依赖豆瓣、种草等(外部决策)。
当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量慢慢变多,内容单元也变多,内容和消费者的匹配效率就会越来越重要,单纯的关系分发就可能变的越来越低效。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微信订阅号,订阅号过去非常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单纯的关系分发,所有内容按照发布的时间线来排序。
这种规则默认了所有用户关注的订阅号都是平等的,或者说默认了对于用户而言,每个公众号和每条内容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发布时间越近的排在越前面,信息即时性成为优先级的唯一标准。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对吧?订阅号我们有常读的,也有只关注而不怎么看的,同一个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也有好有坏;内容的差异、消费者的变化,这些都是单纯的关系分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消费者关注的订阅号越来越多,但是订阅号的阅读率却连年往下走。
消费者有限的时间和过载的内容之间的冲突成为订阅号最大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优化过滤器,优化内容和用户的匹配效率。
- oppo reno|到OPPO线下体验了一番,终于知道Reno7系列为什么卖得这么好了
- Windows11|Windows 11 操作系统已经完全取消了 Windows 8 时代的动态磁贴
- 物流|跨境开源时代到来,一夜暴富的梦该醒了
- 算法|华硕无畏Pro14上手图赏:5K价位的屏幕天花板,配置体验无短板!
-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股票为什么一直创新低?
- qq浏览器|天才们的对决终于有了结果,QQ浏览器AI算法大赛落下帷幕
- 人机|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 双十一|联想和华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联想的存在感这么弱!
- 苹果|同样6000价位,为什么宁愿选择低配苹果13,也不要顶配国产旗舰
- 视频|不要迷信算法,会变得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