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生命因爱而生,世界因爱而美
01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其中第一个阶段,0-2岁的婴儿期。
从新生儿呱呱坠地到约2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02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文章插图
从个体自我保护的本能方面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受到惊吓,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笔者在之前所写的《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怎么办?》这篇文章中也提到过,大人们也千万不要为了逗孩子玩或者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去恐吓孩子。
孩子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所以受到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同时导致安全感下降。
03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文章插图
有个一岁半的宝宝被路边冲出来的大鹅咬了一口,因为受到过度的惊吓,这个孩子随后发了高烧,身体恢复后害怕所有带羽毛的东西,哪怕是去动物园看到天鹅,飞到家门口的小鸟都让她异常的恐惧。
在当时这个问题没有被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
这个孩子成年后,依然害怕所有带羽毛的东西,害怕穿羽绒服,害怕看见羽毛扇,连单位里有羽毛装饰的摆设都让其非常不舒适。
同时还伴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影响了她正常的生活,因此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这个案例不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安全感的构建对于婴幼儿来说有多么重要,同时也提醒父母,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04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文章插图
宝宝饿了、冷了或尿湿了,在大声哭泣的时候,妈妈迟迟不给宝宝喂奶、添衣或更换尿不湿,甚至忽视冷漠宝宝。
那么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后,
宝宝内心就会觉得:“我是不好的,那个照料我的人也是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如果妈妈能够及时敏锐的觉察到宝宝的需求,积极的给予回应。
这时候宝宝就会觉得:“我是好的,是被悉心照料的,那个照料我的人也是好的。”
信任感和主要抚养人之间就会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文章插图
当然我们为人父母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心理学上称为做到“Good enough-足够好的妈妈”即可。
偶尔忽视了孩子,我们可以及时安抚孩子,并不是说反复经常的出现忽视冷漠的照料情况。
05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
文章插图
一个婴儿需要生存下去,他需要依附一个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这是婴儿的本能。
婴儿和社会最初的情感联结,来源于和主要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我们也称为依恋。
据相关研究:
安全型依恋约占60%;
回避型依恋约占20%;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
混乱型依恋约占5-10%。
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认为妈妈是他的“安全基地”,当妈妈在场时可以自由探索,当妈妈离开时会有分离焦虑,当妈妈回来时会主动迎上去欢迎妈妈,很快就能安静下来,继续游戏。
这类孩子在抚养过程中,当他们有需求时或痛苦时,照料者能及时给予或安抚,并能有效的情感互动,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爱,有价值的。
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对待他们比较冷漠,继而孩子就会否认自己对主要抚养人的需求,类似于“我得不到你,是你不好。”这样的防御机制来度过被忽视的痛苦时期。
所以这个类型的孩子,妈妈离开和妈妈回来时,孩子都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反抗型
反抗型依恋也称为矛盾型依恋,这个类型模式的孩子即使妈妈在场时也不能自由的探索,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表现难过焦虑,但是当妈妈回来时孩子既想要靠近妈妈但又非常生气,对妈妈又是踢又是打。
怎么样的养育模式可能会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呢?
例如:
孩子需要吃奶,妈妈却认为他想玩;孩子想要玩时,妈妈却认为他饿了,孩子的需求与妈妈提供的经常不一致。
混乱型
混乱型依恋是与主要抚养人分离或者重聚时,缺乏一致的依恋策略,想要靠近妈妈,但是忽然情绪爆发离开妈妈;想要靠近妈妈,却对妈妈又是踢又是打等,依恋策略没有规律可言。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源于何时?如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