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做品牌越来越像做APP,消费品如何向超级APP学增长?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浪潮新消费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移动互联网到消费互联网,在2C的行业里,流量一直是中国商业的主旋律。大部分商业机会都在流量结构的变化和用户的迁移中诞生。
过去两年新品牌的崛起也是一样。但品牌们高速增长所仰赖的内容平台和新流量,也逐渐趋于成熟。
当所有人都开始涌入抖音、B站等新媒介平台,红利越来越小的时候,如何思考内容平台新的价值点和品牌成长的新机会?
近日,“浪潮新消费 X峰瑞资本”新媒介与新品牌闭门会在上海举行,30多位消费创业者、投资人参与,围绕媒介平台的演进、新的价值点,以及品牌在内容层面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深度复盘和探讨。
“抖音的发展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给消费企业借鉴的,因为整个媒介和流量平台的变化,让现在做品牌越来越像做APP。”
其中,峰瑞资本副总裁陈哲从流量结构变化的视角出发,深度分享了抖音等流量平台的增长逻辑、新品牌成长路径的变化,以及今天仍然适用的五大品牌增长策略。
在加入峰瑞资本之前,陈哲就职于字节跳动战略投资部,并曾就职于网易游戏、滴滴出行。在文娱、游戏和互联网领域的业务与投资经验,让他对新媒介、新流量的变化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
以下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与消费创业者共享。
整理|黄斯理
分享|陈哲
大家好,我是陈哲,加入峰瑞资本之前,我在字节跳动的战投部,负责文娱相关的战略投资。在峰瑞,我主要看文娱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
一. 流量结构变化视角下的消费品创业机会今天,我的分享主题是新媒介与新品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
文章插图
这是我们峰瑞内部看消费的一个共识:目前,整个中国消费品的创业处在一个三圈聚合的机遇期。
第一,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急速的经济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电商的渗透率是全球最高的。
在2019年,中国的电商渗透率能占大概35%,并且预计能在未来五年之内上升到60%左右。美国目前只有1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是非常快的。
第二,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的供应链,这是中国过去40年间,在成熟产业链中占据加工环节的结果,所以很多品类我们都能快速出新。受今年疫情影响,很多之前在往外流的供应链又重新回来了。
【 品牌|做品牌越来越像做APP,消费品如何向超级APP学增长?】这两个点造成的结果就是今天我们口中的消费升级和品类升级。
这里面还有一个变量,就是互联网开始进入到消费零售的领域里,整个围绕消费的基础设施也纷纷被搭建起来,包括我们熟悉的线上支付、新内容平台、物流体系等等,为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提供坚实的基础。
所以,现在是中国消费品创业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
我刚刚提到,中国的电商渗透率很高。其实这不仅仅体现在整体电商规模的飞快增长,它的内部结构也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我们研究了电商平台的发展与迭代,可以看到淘宝整体的市占率被压缩,反而是天猫和京东开始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同时,拼多多异军突起,它在整个电商市场的份额正在倍增。
这里我希望大家记住两个时间点:
第一个是2017年,拼多多GMV快速增长的元年。第二个是2015年,京东GMV快速增长的转折点。
除了电商品牌的变化,流量结构也在同步变化。
峰瑞内部分析了过去五六年中国超级APP的用户时长占比变化,这里面的两个关节点,也是分别发生在2015年和2017年:
2015年,微信的使用时长占比首次超过QQ;2017年,微信的使用时长占比达到巅峰,占了全网时长的51%。但从2017年开始,微信的占比开始下降,主要是抖音,或者说是整个短视频行业的崛起。
再回头看电商,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在2017年实现快速增长,一部分原因就是微信的时长达到了巅峰。
所以每当有一个头部流量平台的时长达到巅峰,或者到了转折点的时候,我们都能期待有围绕它的新平台出现,或者说会产生新的市场环境,拼多多的出现正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6月份的时候,短视频平台的整体使用时长超过IM。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抖音快速增长的背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机会。
那么,抖音为什么能够快速的增长?
- 三星手机|三星手机的销量可以做到全球第一,为何在我们国内却进不了前五名?
- 短视频|陪你感受中国冰雪魅力 荣耀智慧屏品牌日惊喜限时钜惠价1499元起
- spring|什么牌子的蓝牙耳机听歌好? 实惠好用蓝牙耳机品牌
- 一加科技|不是网友恶搞,一加还注册了这些商标?2022要做到游戏体验第一
- 国产手机|国产手机品牌当中,谁家没有在玩“机海战术”!
- 华为|终于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华为老用户,换手机时,不愿考虑华为了
- |学习配机,从解读品牌机配置方案开始!
- 戴尔|两大品牌对比:都是RTX3060游戏本,华硕天选3和戴尔G15谁更值?
- 云闪付|云闪付要想“翻身”,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 中兴|中国手机市场others是否能突围?小品牌的2022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