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场|大卖场如何破局?

零售商R曾是许多零售人朝圣的圣地,尢其当时全国知名的上海店,大多业内人士只要到了上海,总要想办法抽时间实地参观,把学到的陈列方式、促销方法拿回去试验,就会立即见效果,店里的海报也被争相收藏,当作资料反复研究。
然而,时间改变了太多,曾经辉煌的R也难再现辉煌,其委身成功后,R零售商似乎仍没有走出窘境,还在探索与徘徊。
如果不是这次转店,可能最近都不会去R的J店。不去的原因大概有:离那里不远也不近,如有紧急购买需求,就在周边超市选购,不急的就在网上购买,要单独去一趟有距离的门店,确实需要非常特别的理由,比如那里有独家商品、比如那里的餐饮有特色……这代表了许多消费者的想法。
然而对J店,留有非常美好的印象。在许多年前,各大卖场都设立了直达小区的班车,有一次冬天傍晚路过J店,刚好购物班车正驶出来,班车直达小区省去了倒两次公交车的麻烦,就鼓足勇气冲班车挥了挥手,没想到班车停下来,没有购物小票,司机师傅仍让上了车。这件事过去了这么久,还在记忆里,这是一家零售商给予的温情。
而这次去,很惊讶,也很感慨,触目惊心地看到了大卖场的艰难。辉煌了许久的大卖场在许多零售商那里,正步入古稀之年,这种衰老可用眼睛真切地看得到,老旧、残破、商品没有吸引力,这些共性问题成为许多大卖场陷入窘境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一家门店的处境不能代表零售商的整体状况,一家门店的状况也不能作为评判管理者管理是否得当的标准。一家门店能否经营得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失哪一项,都可能让门店摇摇欲坠。尤其是连锁门店,是链条中的一环,受着各方面制约,门店只能在划定区域跳着规定动作的舞蹈。
以J店为例,试着用“人、货、场”三个维度分析大卖场的困难及突破点,或许能有启示。

多年前,一位从R离职的员工,写过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分析了R存在的问题。其中就谈到了人事调整,当时R确定了“强总部弱门店”的战略,从门店抽调了大量精干力量去各级总部,这让门店一下子失去了许多精锐人员,人为弱化了门店的核心力量,给门店带来了重大打击,而这些精锐人员去了总部后,因各处人员都很充足,找不到发挥的舞台,造成人才浪费。许多员工只好辞职。
R被收购后,收购方曾经喊话那些离了职的人,欢迎他们回归。然而物是人非,最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选择重新回来。
这次去J店,除了生鲜区以外,员工大多都很年轻。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可看出,R给予的员工待遇应该还不错,收入肯定是留住年轻员工的关键。这些年轻员工也是欢乐的和平和的,看不到急燥与焦虑,以及各种不耐烦。员工的松驰,让购物的顾客也能较松驰,少了些许来自员工的虎视耽耽的压力。
在入口处,一位年轻的管理者正在给一位年轻的下属讲解如何组合货架,旁边的购物车里放着货架的层板与支架。管理者亲自示范,员工看得仔细认真。当时卖场空旷,顾客很少,旁边有一半场地还被封了起来——里面漆黑一片,应是还没找到合适的项目。在这种状况下,还认真地指导下属,试图做好细节工作,从某一方面看,这样的管理者是令人敬佩的。
在艰难时,许多时候人不得不急燥,因为有指标压力、有考核压力、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来自上司的指责甚至是威吓,低层管理者很难静下心教导下属,就算教导也会以下命令不耐烦的语气,他们也需要传导自己的压力。
员工年轻,仍有失误。在自助收银区,一个交了费的商品需要御下防盗扣,员工边说话边解扣,顺手就把商品扔到了盛防盗扣的箱子里,随即把防盗扣递给了顾客,她发现失误后,连连道歉。这是小插曲,其实这样的错误可以避免,需要员工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店里的顾客以老年人为主,这可能与时间段有关,但店里氛围沉闷,估计目标顾客年龄层不会太年轻。老年顾客有明显的需求特质,他们对价格敏感,购买力有限,他们对性价比高的商品尤为看重,这使得门店难有更大的销售潜力,也很难拓展高毛利商品。
就整间卖场看,生鲜区顾客较多。许多顾客在这里挑选日常生活所需,但也有顾客推着小推车,环绕区域好几个来回,都未把商品放到购物车里,主要原因可能是顾客挑剔,选择细致,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顾客想买而选不到合适的商品,只得转来转去。
企业的衰落当然与人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