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如何让孩子学会坚强——错误VS科学?
《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在天台向妈妈喊话,“(妈妈)老是要这样子打击我,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从来没有看到过”。
即便女孩说了自己并不适合这种教育方式希望得到妈妈的夸奖后,女孩的妈妈仍然说说:“我知道我一直在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这样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失去信心,在未来的面对困难时经不起拷打,会困惑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缺乏自己的主张。
文章插图
(来源于节目《少年说》)
文章插图
(来源于节目《少年说》)
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可取吗?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真的有益处吗?难道不夸讲孩子,一味的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孩子就能成功吗?
《少年说》事件中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大多数的家庭教育现状,父母认为自己采取了正确的教育方式——挫折教育。但对于挫折教育却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让孩子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或者是采用人为的创造挫折情景方式,采用打击教育,科学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打击教育,一味的打击,很容易造成孩子各种心理问题,如缺乏自信、叛逆等;也不等于否定教育。
科学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面对困难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鼓励并指引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不是代劳他解决问题,也不是逃避问题。
科学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内心,培养孩子遇到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插图
那么科学的挫折教育有什么益处呢?
1、 有助于孩子正式挫折,战胜挫折,经历挫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走向成熟;
2、 有助于孩子提升自己的毅力,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脑科学家洪兰在演讲时说有实验曾追踪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婴儿到2008年,2008年到这些人38岁时候,研究结果发现,决定一个人成败有三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perseverance(恒毅力)
3、 有助于孩子在挫折中吸取知识,吃一堑长一智,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挫折带来的“礼物”。
我们倡导科学的挫折教育,应当遵循“不可无,不可过”的原则:
一、不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挫折的权利;
二、人为创造的挫折情境必须适度适量。
不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挫折的权利:
文章插图
在英国,父母会“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假如孩子失败了,教会她方法,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在做家务方面,洗餐具时把盘子摔碎了,他们不会去指责你怎么那么不小心,也不会直接代替他们将盘子洗好,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避免摔碎。
【 VS|如何让孩子学会坚强——错误VS科学?】在德国,父母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教他怎样保护自己。”因此,对于孩子要做的事情,德国父母一般不加干涉,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去经历挫折和失败,体验生活,从中吸取教训。
文章插图
(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面对儿子争取留学“落榜”龙应台向儿子安德烈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到城市时不会丢铅球的“失败启蒙”窘境,龙应台告诉安德烈“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龙应台理解安德烈,告诉他“落榜”的意义不是和别人的比较,而在于你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龙应台耐心地教诲安德烈,不是简单的一句“下次努力”,通过亲生经历告诉他要接受失败,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
人为创造的挫折情境必须适度适量:
适度适量的挫折教育有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挫折在人生中不可避免,要勇于面对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锻炼他吃苦耐劳,比如偶尔雨天让孩子自己去学校。
- 石章|女子学车不到一个月,就和教练谈起了恋爱,怀孕后坚持要生下孩子
- 生育年龄|孩子出生时间有讲究,能在这3个时间段出生,他们会自带“福气”
- 丁克|夫妻丁克,婆婆宣布生一个给80万,孩子出生公婆老本都没了
- 老外|这女港星5年剖4胎,还学老外不坐月子,如今现状让人担心
- 丈夫|17年前,生完孩子后“一夜变老”的80后宝妈,现在怎么样了
- 试管|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已31岁了,如今怎样了?只怕让很多人失望了
- 双胞胎|60岁生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盛女士,十年过去,现状如何
- 鲍喜顺|中国第一巨人鲍喜顺:不听忠告57岁生下一子,儿子现状如何?
- 年龄|家长要注意了,生二胎要避开这2种年龄差,可能影响孩子们不和睦
- 鲍喜|我国第一巨人鲍喜顺,不顾医生劝阻生下孩子,如今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