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车|华为的车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车"的野心 | 野心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王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不造车,是近两年华为高层对外的“统一口径”。
2019年1月,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是有边界的,永远不会造汽车。
2019年10月,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重申,华为要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华为中国区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
撩车|华为的车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车"的野心 | 野心
文章插图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如果说了四遍,这件事情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文件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撩车|华为的车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车"的野心 | 野心】该文件获得了任正非的签发。同时在文末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从不造车,到造好车,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到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不难看出,华为加速推进汽车业务是真,对造车敏感也不假。更明确给出了未来在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发展方向,暴露了它“不造车”背后的野心。
撩车|华为的车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车"的野心 | 野心
文章插图
“不讲武德”
华为不造车,A股市场率先沸腾了。
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宣布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消息发布后,长安汽车涨停收盘,股价上涨9.99%。11月25日,无人驾驶板块出现部分个股大跌,龙头德赛西威跌停,中科创达跌近8%。
在官宣不造车的同时,华为也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正式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此外,华为还将重组消费者BG IRB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 IRB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任命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来源:华为官网
据悉,BU在华为的组织架构中,是与BG并列的一级部门。华为目前拥有四大BG: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和Cloud&AI;产品与服务BG,以及一个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也就是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划到消费者BG管理委员会下面,都将由余承东总负责。
对智能汽车业务如此大动干戈的调整,对外却又始终声称不造车,华为为何对造车如此敏感?华为到底在害怕什么?
“华为一直强调其在汽车方面的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未来互联网+出行将发展成一个超级大市场,作为科技型公司,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达到了200亿美元规模,其入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着天然市场敏锐性与技术优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创业邦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在2020世界5G大会上,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璩静透露,华为20万员工中有9.6万是研发人员,2020年,在外部压力下,华为的研发投入仍然增长到了200亿美元的规模。
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告诉创业邦采访人员,华为现在的策略是要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积累,对外进行赋能,才能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持,而不是所谓的“吃独食”。如果有人一直在讲自己造车,将对华为和其他很多车企的合作会构成很大的负面冲击,如果这些车企有所担心,华为整个策略的推进都会受到影响。
撩车|华为的车企朋友圈,暴露了它"不造车"的野心 | 野心
文章插图
“华为的汽车业务进行整合以后,对于未来跟车企深入合作有很大好处。”马继华告诉采访人员,“以前华为只集中于车辆集成方面,主要给汽车厂商提供技术,一旦跟消费者业务相结合,就是把汽车当成一个大手机来做,可以发挥它在终端应用开发方面的经验,通过汽车作为终端,跟终端最终的用户构成连接,产业价值比以前要大得多。”
在马继华看来,华为是要明确的告诉车企,华为只做服务和捆绑,车还是车企的,虽然跟消费者做了连接,但是不会和车企抢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