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二 )


针对此事,小鹏汽车第一时间发布严正声明称:“过去一年里小鹏汽车不隐瞒任何东西,一直努力协助该案调查,而特斯拉所极力表现出来的一切尝试,都显示出对一个年轻竞争对手明显的霸凌行为,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试图解决曹博士的法律案件,令人遗憾。”
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文章插图
而在我看来,特斯拉与小鹏间的过节,站在感性角度前者某些时候的所作所为,像极了当下不可一世的“美帝”形象,总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奈何手中没有确凿证据,无法置它人于死地。而站在理性角度,目前仍没有法院确定性的结论,作为旁观者只能静观其变。
不过需要时刻熟知,“偷窃”在各行各业都绝不允许。未来,可以预见两家技术路线极为相似的车企,在主销车型已经位于国内针锋相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舆论层面,还是终端市场层面,一场残酷的“贴身肉搏”已然无法避免。而目前,在销量上特斯拉仍占据暂时的领先优势,但是在整车软件、辅助驾驶系统的本土化落地上,小鹏正在逐渐追平差距。
有无必要
既然已经花费如此多的篇幅,去阐述何小鹏与马斯克这场“互怼”的起因与经过,那么结尾还是想要探讨一下激光雷达对于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的意义。众所周知,作为看衰者,马斯克已经第N次在公开场合diss了激光雷达。
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文章插图
早在2015年,就曾说过激光雷达毫无意义,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没有必要。而在一年多后,特斯拉发布了Autopilot 2.0 套件,并宣布所有在产的特斯拉车型都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的硬件基础。新的硬件套装包括 8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传感器和一个增强版毫米波雷达,其中并未见到激光雷达的身影。
到了去年,马斯克再度表示:“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阑尾本身的存在基本是无意义的,如果长了一堆的话,那就太可笑了。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公司都可能无疾而终。”
至于他如此憎恶的原因,或许由于激光雷达的高成本以及可替代性,与其一直以来所秉承的造车理念有所违背。而将二者分开来看,激光雷达目前的成本对于追求极致成本管控,将前沿技术迅速商业化落地的特斯拉而言,未免过于高昂。Model 3位于全球的热销已经证明,足够便宜才是目前终端消费者所需要的。
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文章插图
可替代性则体现在,从理论上来讲,目前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最好方案就是视觉处理+激光雷达。前者方案中的图像传感器能以高帧率、高分辨率获取周围复杂的环境信息,且价格便宜,但成像质量受到环境亮度影响较大。
后者通过发射脉冲激光并探测目标的散射光特性获取目标的深度信息,具有精度高、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但是其获得的最终数据大多是无序的,难以直接利用。所以目前行业中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将二者获得的数据以及优缺点进行融合。
只不过美好理想的背后,往往是骨感的现实,两种方案成功互补的难度依然较大。基于此背景,当下自动驾驶领域分为了立场鲜明的两派——视觉派和激光雷达派,显然马斯克坚定不移地“站队”前一派。而特斯拉目前通过愈发强大的算法研究,正在逐渐克服视觉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短板”。
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文章插图
最终,致力于让视觉方案的处理能力,达到激光雷达的可见性。届时,后者也将彻底被替代。而当下仅依靠视觉方案,特斯拉FSD仍是辅助驾驶终端体验最好的系统。
反观小鹏,试问目前中国新势力头部三强中,发展路径谁才是最像特斯拉的存在?答案显而易见。P7与Model 3的直接对标,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本届广州车展,小鹏汽车官方宣布了重磅XPilot 更新计划。
具体来看,未来其将采用包括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高精地图、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方案,总计32个自动驾驶传感器,打造史上最强的硬件冗余设计。
C次元|何小鹏VS马斯克:一部激光雷达引发的“互怼” | VS
文章插图
如此升级带来的提升主要分为四点。第一,控制域高度集成:XPU自动驾驶智能控制单元实现4合1,将行车和泊车的智能控制集成,打破之前4个域之间的交互壁垒,使决策和执行更加高效,同时通过精简控制器、线束数量,减少系统重量,在新增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用户的购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