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的“远忧”( 二 )


但隐患同样存在 。 招股书显示 , 达达2019年净亏损16.69亿元 , 重要原因是骑手成本支出过高 , 当年达达骑手的累计支出(常规费用+奖励)为28.11亿元 。
数据显示 , 2019年 , 达达的运营和支持成本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91.8% , 其中骑手薪酬+激励的费用 , 占收入的比例为86.45% 。
骑手费用居高不下 , 达达仍然在负“重”前行 。
另外 , 第三季度 , 京东到家平台创收5.83亿元 , 占达达总营收的比重超过四成;而在2019年 , 京东到家平台为达达贡献的收入超过五成 , 来自沃尔玛的收入占到13% 。
在上市时 , 蒯佳祺就说 , 要坚持为零售商做服务;但业务高度依赖大股东 , 依附性的创业模式同样为达达的前路埋下隐忧 , 当阿里、美团和拼多多等对手纷纷环伺生鲜赛道时 , 达达又何去何从?
速度PK价格
当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 重创线下餐饮、零售等行业时 , 即时配送仿佛乘上了春风 , 达达拿出了逆势表现 。
今年一季度 , 达达营收10.99亿元 , 同比增长109%;净亏损也小幅收窄约2%;而截止2020年9月30日 , 京东到家覆盖了1200个县区市 , 较一季度增长71% 。
另外 , 截止2020Q1的12个月内 , 达达快送订单量达到8.22亿 , 京东到家GMV达到157.2亿元;达达快送的活跃消费者达到2440万 , 同比净增长970万 。
今年4月 , 京东超市的“物竞天择”项目还与京东到家、达达快送平台达成深度合作 , 包括永辉超市、步步高和鲜丰水果等多个连锁商家纷纷接入京东到家 。
顺势而为 , 在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线下经济时 , 互联网行业迎来大年 , 用户的注意力和消费力开始向线上转移 , 教育、娱乐、电商零售等行业撞上了红利时间 , 今年互联网公司的财报都会是一抹亮色 。
不过 , 鲶鱼也来了 。
美团、拼多多、滴滴相继杀入社区团购市场 , 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都是林立在赛道中的巨量级玩家 , 曾经还处于蓝海市场的到家即配领域 , 陡然间变得拥挤起来 。
生鲜电商在今年成为第一赛道 , 涵盖SKU已不限于“卖菜”本身 , 而是包含了日用品及半成品在内的食杂百货;疫情促成了重要的市场教育期 , 面对“一日三餐”这样高频刚需的场景 , 新老电商及零售平台必然从供应链端下手 , 入局生鲜赛道 。
其中 , 到家配送又处于什么地位?
事实上 , 生鲜赛道内多数玩家都有自建的配送队伍 , 而在相对成熟的调度系统下 , 配送速度和等待时间也不再是问题 。 2015年的时候 , 美团外卖订单的平均配送时长就从41分钟 , 一路降至28分钟 。
自建配送队伍和服务效率不再成为问题 , 但拼多多、美团和滴滴仍以社区团购的方式进入 , 实行“当晚下单、次日送达” , 并在此维度豪掷千金:抢团长、补贴消费者 。
在交易环节 , 入围社区团购的巨头皆携低价之势而来 , 多多买菜号称商品“不能比主站App卖得贵” , 过去层层分级的快消品供销体系 , 也因互联网巨头而“躁动不安” 。
显然 , 所谓的低价 , 是调动供需两端共同促成的 。
价格低廉 , 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补贴 , 这源自于当下供大于需的市场环境 , 具备消费能力的用户如何释放消费需求 , 低价就成为重要刺激点 , 直播带货的逻辑亦是如此 。
但实现价格的优惠 , 即性价比优势 , 同样需要发力供应链 , 典型例子如拼多多 , 极致压缩从货到人的中间环节 , 再在前端借助“拼”模式开凿流量水池 , 真正在供应方实现所谓的“零库存” 。
补贴实现低价 , 固然有低价结束后用户流失的风险;但供需相匹配 , 深化在供应链端的仓储调度等经验 , 消费端的规模足以消化商品订单 , 性价比策略保证消费者持续的复购能力 , 这是社区团购低价表象背后的本质 。
显然 , 供应链才是生鲜电商角逐的赛点 。
反观达达 , 作为服务零售商中间环节的即配平台 , 潜藏的隐忧依然不少 , 当配送能力普遍得到满足时 , 新的突破口又在何处?
因此 , 早在2018年 , 达达就与京东物流共建“京瞬达” , 通过构建网点密集的前置仓与速递网络 , 系统自动将距离下单地址最近的前置仓 , 和附近达达骑手做匹配 , 让京东商城内的部分物品也能“1小时达” 。
发展思路是正确的 , 仓储物流和系统调度本就是京东物流的强项 , 但如若脱离开京东物流 , 达达又如何保证运力与订单的匹配 , 这关乎达达未来更重要的问题 。
群狼环伺
有美团、蜂鸟、达达坐镇的即配赛道 , 如今依然是增量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