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字节跳动 电商 tiktok gmv 木青 字节跳 对此事
“理论上,大部分基金都会参与新兴技术项目投资,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光靠技术基础层很难变现,失败率也比较高。”杨旭告诉光子星球。因此,受资本青睐或只是表象,而真实的AI企业远不及表面那般风光,落地问题始终无法回避。
对于走在实验探索阶段的AI行业来说,技术上的试错无可厚非,但对企业来说,必须用亏损来为AI技术的进步买单。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AI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曾表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可见,亏损严重是AI行业的通病——拿依图来说,2018 年至2020上半年,依图分别亏损 11.68 亿、36.47 亿、13.03亿,两年半累计亏损超60亿。而旷世同期同样亏损严重,累计亏损超百亿。
归根结底,AI赛道不断投入的研发开支是亏损的症结所在。正如云从招股书表示:“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而2020全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高达5.78亿元,占总营收比的75.59%。
面对业务的不明朗,资本也在撤离与驻守中摇摆不定。李开复曾公开表示:“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据《2020年中国AI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19年AI相关融资金额7年来首次下降,“资本寒冬”下,上市、转型,成为了AI企业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命题。
然而,AI企业的上市路,却不再如过往融资般坦荡:旷视科技赴港IPO未果,冲击科创板仍处闻讯阶段;依图科技IPO终止,在商汤科技通过港交所IPO聆讯前,仅有云从科技顺利过会。而即使成功上市,没有盈利性业务支撑,故事也将难以延续。因此,朝向应用转型,成为了技术路线AI企业最后的出口。
对此,李博告诉我们:“有时候技术跑得太快了其实没必要,纯技术路线就像美女,虽然性感,但只能看看而已,根本不可能挣钱,要么To G要么To VC。而应用路线虽然不性感,但却是操持家务一把好手,寒碜点,但是能把钱给挣了。”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To G项目一直都是AI企业重要的营收来源。以商汤科技为例,2018年至2020年,其智慧城市相关营收占比分别为29%、42%、40%。而在2021上半年财务数据中,智慧城市占比更是达到了48%。
占比年年攀升,但营收增速却在放缓,2019年至2020年,智慧城市的增速则分别为139%、7%,足以说明强调渠道的To G业务始终不具备持续性,To VC在趋于冷静的资本市场也难以跑通。在此背景下,技术流AI企业纷纷转型、拓宽赛道以谋求新的增长空间。
转型之外,必然的等待在AI商业化困难、技术落地存在瓶颈的现状下,AI四小龙选择了更为细分、也更容易商业化的赛道力求落地。
转型后,四小龙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云从集中精力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旷视科技进军AI物联网,依图发力云端定制芯片,商汤定位AI+平台型公司,在每个垂直行业输出技术和解决方案。科大讯飞也于近期宣布对下属控股公司讯飞医疗分拆上市,加码智慧医疗板块。
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摆脱颓势,“新的场景”也并不能作为AI企业困局的解答。反之,即使业务逐渐靠向To B板块,但应用场景依然不足以支撑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导致常年的亏损却仍未停止,AI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扯下。
根据商汤科技招股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8.53亿元、30.27亿元、34.46亿元、16.5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及37.13亿元,盈不抵亏已成常态。而依图科技,也并未在重注“求索”芯片的两年后止亏为盈,反而折戟科创板IPO。
何以至此?除赛道内其他玩家的施压与搅局影响外,更多是AI技术与To B赛道的不契合。
“就像是老人买iPhone,你iOS系统如何如何好其实并不会被关注,因为用户所需的只是打电话、买菜等具体的解决方案。不管是基础技术研发,还是应用、产品技术层面的研发,只要无法解决行业实际痛点,就很难具备真正的价值。”侯匡告诉光子星球。
另外,企业采纳AI应用本质上也是商业行为,除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是否统一,这也就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技术可行性与效益的问题。“布局AI未必会带来收益,即使纸面上数据变好看了,但也有可能是市场发展自然增长的结果,如果真有什么技术能颠覆行业,那早就被所有企业所采用了。”侯匡说道。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c/112EL0O2021.html
标题:四小龙|喂不饱的AI四小龙(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