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补课


滴滴|滴滴补课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Travel Daily Media
文丨itlaoyou-com,作者丨吴昊
2016年8月1日,滴滴和优步中国宣布合并,从那时起,中国网约车市场如火如荼的补贴大战告一段落,滴滴以超9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绝对的老大。
按照滴滴的规划,2016年网约车市场竞争已经结束,2017年开始修炼内功,2018年全面出击,但受到顺风车事件的影响,全面出击的时间被延误至两年后。
今年以来,滴滴动作不断,2月底上线新品牌花小猪,4月宣布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9月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发力社区团购,前几天,滴滴又发布首款定制网约车D1。
滴滴不断发起猛攻,一方面在出行战场锣鼓喧天,另一方面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也展示出不小的野心。
但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面临的监管压力开始骤然显现,同时业务布局广而不深的问题也一并浮出水面。
现在,滴滴开始涉足造车领域,能否重获资本市场青睐?
另类造车日前,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D1。自2017年起,滴滴就对汽车制造显露出浓厚的兴趣,2018年与车和家(理想汽车)成立了合资子公司,年底与30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共同成立洪流联盟。
虽然当时外界盛传滴滴或将造车,但程维公开表示滴滴绝不造车。
作为对不造车誓言的坚守,D1是由滴滴和比亚迪联合生产,这被外界看作洪流联盟的初步成果。
滴滴|滴滴补课】滴滴不亲自造车有自己的考量。作为共享出行的巨头,滴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成功。汽车制造已经具有百年历史,有着极高的门槛,滴滴没有造车的经验。
而汽车工业正迎来百年巨变,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当中,传统车企都在加速转型,国内很多整车厂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佳,这正是滴滴的机会。
因此,滴滴D1更像是代工模式,由滴滴参与设计,然后交由整车厂生产制造,所以D1也具有浓厚的“滴滴色彩”。
滴滴提供了超过2.8米的轴距和C级车的后排空间,乘坐空间更大、右侧为电滑门、乘客还能通过滴滴出行APP操控汽车部分功能,比如后排的温度调整等。后排增加了娱乐功能,包括两块电子屏幕,提供MINI KTV等服务。
针对司机,D1采用了高度定制的超级座椅、移动公文包等,让司机在长时间驾驶工作中减缓疲劳。D1还联通了车与滴滴平台,通过一块10.1寸大屏实现车网一体操作。另外,D1方向盘上的“滴滴键”,司机师傅通过“滴滴键”一键接单,再也不用在行驶过程中用手机接单。
“有一个司机师傅每天固定时间要到我的微博里面发一条微博,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我开滴滴开得屁股疼,你们要帮我解决一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透气的座椅,还增加了电动腰托的功能。”
从柳青分享的故事中不难看出,D1是滴滴基于网约车场景以及通过对乘客和司机的深度调研而设计,因此D1其实是滴滴另类造车的一次尝试。
此前滴滴对于洪流联盟的定位是:旨在联合汽车上下游共建开放、赋能的汽车运营平台,也就是滴滴通过平台优势,连接上下游。按照滴滴的规划,今年D1将投放1万辆,未来滴滴将会以18个月为单位进行迭代,预计到2025年,滴滴D系列车型将迭代到第3或第4代车型(就是D3、D4)。根据程维预测,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
100万辆并不是一个小数字。2019年特斯拉的销量仅有36万辆,而国内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们目前年销量也仅保持在5万辆左右,由此可见滴滴的大手笔。
但造车意味着滴滴开始涉足重资产行列,这样的做法除了补充运力和加速车辆合规化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滴滴已经拥有庞大的司机和用户,如今开始补齐车的短板,而且基于车的维度上,可以加速车服业务的发展,然后利用金融工具,加速金融业务发展。据滴滴介绍,D1不进入市场售卖,而是采用按公里租赁模式。
其次,滴滴虽然不亲自参与汽车制造,但在无人驾驶上寄予厚望。此前滴滴已经开始试水无人驾驶出租车,如今随着D1的推出,未来将是滴滴无人驾驶业务的数据来源以及落地场景。
据程维介绍,D1的迭代版本将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预计2030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起家于网约车的滴滴,开始将足迹拓展至更多领域,这是平台做大之后的必然选择,但也是滴滴在弥补之前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