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新兴品牌突围战知识产权才是最后的“生死线”

探案 | 当知识产权服务线上化,再小的企业也能管好知识产权。近年来,以国产品牌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品牌不断崛起。近日,美妆界后浪“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上市,挂牌上市当晚,其创始人、CEO黄锦峰表示,今年国际美妆巨头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投入可谓达到历史巅峰,国货品牌即使面对这样高压竞争还是取得了进步。上个月,探案和某新兴本土消费品品牌负责人深谈了一次,对方说,外人看新兴消费品牌的崛起和发展,看价格、外观、定位、性能,但内部人看,知识产权可以说是一道生死线。在产品研发时,就要关注哪些技术需要绕开国际巨头的专利,不然后患无穷。而在拿到专利后,怎么把专利转化为消费者语言,做成企业的标签,又是个难题。这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国内某知名吸尘器企业曾要冲击IPO,结果遭遇到了某国际电器品牌的专利诉讼,此后无奈终止了上市进程;今年7月,双方又因专利侵权对薄公堂。这在新国货、新消费崛起的黄金年代,对于企业品牌和经营的损失是无法以金钱计量的。
突围|新兴品牌突围战知识产权才是最后的“生死线”
文章插图
近日,探案和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知呱呱」创始人兼CEO严长春在面聊时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国内知识产权市场,有痛点,也有机会。痛点是知识产权服务业过去发展粗放,以前并不重视知识产权,觉得花费巨资搞研发的意义不大,别人一下子就给抄走了,抄袭成了某些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创新源头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构也就发展不起来。而机会在于,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3.2万件,同比增长11.2%,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5.5万件,同比增长23.5%,“根据我的观察,现在国内企业基本有了共识:新的国际形势下,要发展竞争,还是要靠自主的核心技术。”严长春说。商业战的暗线:知识产权之争太阳底下无新事。知识产权实际上一直关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大概在十年前,探案在上海采访了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药明康德以为国外药企做医药研发外包起家,虽然是做“研发外包”,但是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上更接近一个劳动密集型工种。在医药创新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一款创新药的研发成功需要耗时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因风险极大,所以医药企业对自身的专利保护也极其严格,在一些小众药领域,往往形成事实性的垄断,售出天价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数万元一盒的天价抗癌药即揭露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突围|新兴品牌突围战知识产权才是最后的“生死线”
文章插图
在这个背景下,国内药企如果不想在研发投入上“硬刚”,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等药品漫长的专利保护期过期后,做仿制药;二是做医药研发外包。拿药明康德的业务来说,国际药企巨头一般自己掌握前期的靶向、后期的临床阶段,而中间的化合物合成、筛选环节因为涉及到大量人工,所以会选择外包。当时药明康德内汇集了很多国内一流院校的高学历化学和生物学人才,就是做这些工作。而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因此,自主知识产权涉及到的其实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包括高端人才的吸引。“我们的客户里有医药企业,可以看到近年来致力于自主研发的医药企业越来越多了。”严长春说。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知识产权不止影响大企业,也是初创企业、甚至个体户发展的基础。比如有一家知名的网红茶饮品牌,当初在上海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就被“有心人”盯上了,查到该品牌并没有被注册商标,而后就注册了这个商标后开始无限的去扩充门店,导致“山寨店”越来越多。探案曾采访过一位该领域内的法律人士,对方说很多餐饮老板创业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觉得连店都不一定能活下去,管商标干嘛,结果干起来准备扩张后,就发现山寨出来了。类似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不罕见。有很多技术成果本身很不错,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漏洞,一些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没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导致整个技术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严长春告诉探案,做知识产权服务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有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帮助企业把知识产权的布局前置,在研发阶段就开始介入;二是要有兼顾规模和定制化的能力,简单来说,既要能够低成本地为大量企业提供通识工具,也要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做专项服务。
突围|新兴品牌突围战知识产权才是最后的“生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