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好幼师育儿
浙大90后女孩获阿里的青橙奖,得百万奖金,这个女孩29岁,是博士生导师,是一名实实在在的青年科学家。她,就是赵保丹。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博学、年迈、极致的严肃?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章插图
事实上,这是一个“少女”模式的可爱少年,她的脸上你看到的总是甜甜的微笑,甚至有些青涩的模样。当你真正走进这个“小女孩”的时候,你才会看到,一个被“逼”出来的女孩,到底有多强大!
一、
将兴趣发展成梦想,是父母从小“逼”出来的
在剑桥的学习岁月中,远在异国他乡,这个坚强的女孩有着明确的规划,她的生命中专注于一件事情就是:实验。
她一度觉得:学习其他课程,是不断的扩充与积累,一天天增加的过程,但是物理是一门很神奇的课程,你学得越多,它反而越来越少,最终统一成几个简单的公式,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章插图
而正是她的这种专注与喜欢,才让她沉浸在“实验的海洋”里,可以说她将兴趣发展成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这一切都源于父母自小对自己的“逼迫”。
1)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鼓励他做到最好。
很小的时候,赵保丹爱上了做饭,喜欢做:土豆丝。
她跟父母一样,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在做土豆丝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她就会反复做,直到自己觉得完美了才行。
而这个过程中,父母就是那个一次又一次,反复充当“食客”与“评委”的双重存在,赵保丹打趣地觉得“父母可能都要吃吐了,但还是鼓励我做到最好!”
2)父母不经意的执着和逼迫,让他坚持在喜欢的领域里。
是的,就是父母不经意的“执着”与“逼迫”,才让孩子在喜欢的领域里,可以很自然地学会坚持,并且在坚持的过程中进步。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章插图
所以,某一天发现孩子迷上了什么项目,可能这个项目很小,也可能这个项目很无用,但你不要轻易地否定或打断孩子。要去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去深入地钻研,因为,这可能就是孩子“将兴趣发展成梦想”的起源。
二、
精益求精,是父母“逼”出来的。
小时候,她数学非常好,也很喜欢去钻研一些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是一枚学霸。当身边的老师都表扬这个孩子数学成绩很好的时候,她的父母则教导孩子:“要谦虚,不要骄傲”。
是的,她们传承给孩子的永远是一种:
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的精益求精精神

所以,当孩子的成绩,可以保送去全国任何一个高等学府时,她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安逸,而是期待更广阔的天空,于是,她把目标定在了:出国深造。
于是,她在不到半年的时候里面,苦学英语,并且同进向全世界的优秀大学争取求学,最终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物理系去攻读博士。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章插图
而这一切,都是缘于她对于知识精益求精,永攀高峰的学术精神上。
哪怕她已经到达了高处,也没有停止脚步,她不断学习更专业的知识,探索物理世界里面的新知识,最终一步一步深化自我,把自己打造成了硬核的青年科学家。
所以,在赏识教育泛滥的时代,父母还需要进行另一个教育。教会孩子“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当孩子过分失落,或者是过分得意的时候,父母都需要适当地提醒孩子:“不要骄傲,你可以做得更好。”如此,才可以让优秀的孩子有更多的憧憬与挑战,也才可能到达真正的高山的顶端。
三、
做自己喜欢的人,是父母“逼”出来的
生活中,特别是科学家,大多面对的都是枯燥的实验与设备,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闷与单调的。但赵保丹不是这样,她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开心的,就如她所想:“我喜欢做实验”一样,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为此,她感到很快乐。
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通常是父母“逼”出来的:父母够“狠”,娃站得越高
文章插图
她经常从早上6点多,到深夜都在实验室里面度过,但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她却当作是“发现美好”的过程,是在深奥的知识世界畅想自我的过程。当她将世界融合成简单的公式时,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而这一切也都是父母“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