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模型压缩技术在智能座舱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四 )


在智能座舱中 , 存在多种基于深度模型算法的功能 , 例如基于深度检测模型的驾驶员行为识别(DMS)中的疲劳预警、驾驶行为识别等功能 。 通过多种深度模型压缩技术的结合 , 可以将实现智能座舱中多种基于深度模型算法进行压缩 , 从而达到减少运算数量 , 达到降低推理加速 , 从而保证终端上多种深度模型的实时运行 。
深度模型压缩技术在智能座舱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文章插图
▍ 3.2 驶行为识别(DMS)据统计 , 在滴滴平均每天有6000人次司机因触发疲劳驾驶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6小时 , 有超过数十万人次司机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20分钟 。 通过统计驾驶时长判定疲劳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 , 但也有些案例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判别 。 例如司机连续驾驶时间不足4小时 , 但他前一天深度熬夜 , 身体早已极度疲惫;比如因身体、睡眠质量、心情的影响造成的疲劳、瞌睡等都是无法监测预警的 。
针对该问题 , 滴滴利用AI技术搭建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 搭载在安全车载智能硬件(桔视)中 , 实时分析识别司机的疲劳状态 。 在司机进入疲劳状态前 , 通过语音提醒司机注意行车通风、及时休息 , 避免疲劳驾驶 。
在AI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中 , 我们采用了端云结合的方式保证驾驶安全 。 整体流程如图 7所示 , 我们通过深度模型提取疲劳的特征 , 通过模型压缩技术深度模型压缩技术将模型进行压缩 , 得到轻量化模型 , 从而达到了实时性的需求 。 将实时检测的表征上传到云端 , 通过云端进行时序分析 , 对其进行基于表征的序列学习识别疲劳状态 , 当判断出驾驶者处于疲劳时 , 进行播报提醒 。 通过该系统 , 百公里疲劳时长实现显著下降 , 为出行保证安全 。
深度模型压缩技术在智能座舱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文章插图
图7 端云结合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
4.
结语
智能座舱作为提升出行体验的重要一环 , 具备丰富的感知系统提供多维度数据信息 。 通过模型压缩技术打磨的轻量级深度模型 , 降低了终端的运算资源开销 , 并且保证了多种任务的深度模型算法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 为司乘人员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娱乐性体验的需求 。
参考链接:
[1] Zhang, T., Ye, S., Zhang, K., Tang, J., Wen, W., Fardad, M.,--tt-darkmode-bgcolor: #131313;">[2] Liu, N., Ma, X., Xu, Z., Wang, Y., Tang, J.,--tt-darkmode-bgcolor: #131313;">[3] Hinton, G., Vinyals, O.,--tt-darkmode-bgcolor: #131313;">本文作者
?
深度模型压缩技术在智能座舱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文章插图
2018年12月加入滴滴 , 任资深研究员 , 在嵌入式视觉组负责深度模型算法移植、压缩及优化工作 。 博士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 , 研究领域为深度增强学习、深度模型压缩 。 发表AAAI/MICRO/ASPLOS/ISCA等会与期刊20余篇 。
来源:微信公众号:滴滴技术
出处:;mid=2247513231&idx=1&sn=c683ef10efee37e78ba3a869e090af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