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探究丨滴滴x比亚迪=D1∞也许是计算未来出行的公式之一
“未来在城市出行还需要自己买车吗?”这是程维在“滴滴开放日”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这是显然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以目前人们对出行的需求,以及汽车在生活中除了代步以外的各种附加值,现在当然不现实,但是如果把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出行需求的转变,以及用户对车的认知改变结合起来,我想这也并非只是一句诳语。
文章插图
滴滴联手比亚迪,把这个目标或许又往前试探着推进了一步。
未来出行的痛点和转变
拥堵,停车难是目前大城市的通病,自己拥有一部车固然是最方便的,但是当你堵在路上,或者到了目的地找不到一个停车位而来回徘徊的时候,想必后悔没有打车或者叫个车。
解决拥堵的方法也有很多,从政策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进行限购(尽管此举只是治标不治本),发展轨道交通、网约车等多种公共出行方式,提升核心城区通勤效率。因此,资源共享必将成为趋势。
从用户的需求来看,90后甚至00后对于汽车的态度,与70后和80后还是有一定差异,除了高端的豪华品牌以外,车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身份象征的作用在减弱,情怀的因素更是日渐稀释,正像日本当今年轻人对汽车的认知一样,它就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的工具,或者说带有多种功能的代步工具。因此,有没有车不是关键,方不方便出行才是核心。
那么滴滴作为提供出行的服务商,从趋势上来看,在未来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滴滴此次携手比亚迪,可以说是在智能出行行业野蛮生长时期与汽车制造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出有实验性质的积极尝试。
这对于出行服务运营商和传统车企来说都是一个机会,开启未来出行服务合作新的模式,不仅可以为出行服务的不同场景定制更合适的车型,同时也为传统的车企转型找到另一条出路。
D1不是普通的“改装车”
实际上,比亚迪在这次合作中主要充当的是硬件生产商的角色,而D1正是为滴滴的网约车业务专门打造的车型,它不是某款售卖车型的改装或者改款,它的产品特点无一不体现着网约车用途的用户需求。因此,D1这款车并不是针对个人购买市场销售的车型,你无法在4S店里买到它。
文章插图
D1采用了类似MPV的两厢车造型,虽然是A级车的尺寸,但轴距达到了2.8米,后排乘坐空间自然有了更好的保障。
文章插图
右侧车门采用了侧滑的开启方式,地台与地面的距离仅有35厘米,这两点显然是为了方便上下车而专门考虑。
文章插图
后排可以选装双独立娱乐屏,可以有视频内容,甚至miniKTV的功能,当然在车里唱K可能有点太过超前,但是后排功能扩展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此外,后排杯架、USB充电口也都是从大量的用户调研中有针对性的功能设计。
文章插图
滴滴x比亚迪组合走出新路
不难发现,D1除了比亚迪在纯电动车制造方面丰富的经验,也根据滴滴的运营需求进行了正向开发。那么车有了,滴滴的运营模式也初步成型,两家企业的紧密合作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现在出行的刚需存在,外界的环境和人们的认识都在发生改变,对于出行行业的滴滴,以及转型中的比亚迪都有着哪些更有意义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在向智能出行公司转型,而滴滴这样的服务运营商在运营经验、应用软件的用户体验,数据收集分析,甚至是发生突发情况的处理方面都是有先天优势的,有了定制车辆后,服务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竞争中比车企转型做出行要更得心应手,竞争力显然是直线上升的。
其次,滴滴与比亚迪联手,是出行运营商与制造商合作的新模式,使两种行业能够扬长避短,形成新的合力。此前,只是主机厂自建共享汽车出行公司,或者网约车公司,但显然隔行如隔山,虽说车型统一,但毕竟作为家用车为设计初衷的产品,放到运营上就很容易暴露出了短板,而且还会给已经购买同款车的普通用户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另一方面,主机厂通常会把app的架构搭建和运营外包给第三方,这就导致了很多用户痛点与运营服务之间的断裂,不能及时得到调整,造成用户体验不够好。
- 出海|出海日报丨短视频生产服务商小影科技完成近4亿元 C 轮融资;华为成为俄罗斯在线出售智能手机的第一品牌
- V2X|V2X:确保未来道路交通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 T.I.T:“科创引领 数启未来”的弄潮儿
- 正确|新昌消防丨听说,这才是微信新表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 卖菜|巨头正在“鞭打驱逐”卖菜贩子,资本掌控一切,你未来怎么活?
- 协议|喜讯丨热烈祝贺众科联与顺笑拍、喜到家签订合作协议
- 朋友|视频号直播带货到底有没有未来?
- 茶颜悦色|科技神回复丨QQ可以设置ID了,网友:逐渐“微信化”?
- 智慧城市|被汽车物联网控制的未来,这是我们向往的新生活吗?
- Facebook|谷歌、Facebook未来几周将面临更多的反垄断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