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牵手微软、拿下融资』小冰的商业化探索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二 )


最后一个则是利用小冰背后的自然语言、视觉、语音技术为垂直行业赋能,比如金融、汽车、内容生产,甚至是体育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小冰近日首次中标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重点项目。在2000年冬奥会上,小冰将为其提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视觉评分系统,这是人工智能在全球竞技类体育领域的首个落地成果。
经过5年技术积累,所形成完整底层框架和创新产品,让小冰走向商业化有了足够的底气。
2018年第六代小冰开始商业化试水,仅一年的时间其营收便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小冰框架的交互总量已占全球人工智能交互总量的60%。在全球多个国家,小冰已经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
而聚焦国内市场,小冰作为对话式交互系统已部署在今日头条、微信、微博、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同时可以通过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进行召唤。除了主流App和手机品牌,小冰还与网易、米家生态链、万得资讯、罗森、万科、中国联通等B端企业达成了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小冰一路走来的种种亮眼表现也吸引了投资者的青睐。发布会上,沈向洋透露,小冰已完成了首次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北极光创投与网易集团。
抢占垂直领域,需另辟蹊径首次与微软的战略合作,小冰将赋能行业对准了:金融、汽车和内容生产三个垂直领域。
其原因,一方面是疫情爆发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催生了这些行业新需求、新趋势。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中国首席运营邹作基举例表示,在零售行业,过去它的线上销售占比仅占5%—10%,但疫情之后,可能激增到了20%—30%,那么,在这个显著的变化中,如何影响线上和线下的流量?零售行业希望通过数据平台做到一体化。
而另一个原因是,小冰基于视觉、语音和文本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供需求上的支持。
从对话式交互系统的应用市场来看,小冰远不是第一个涉足以上三个领域的产品。那么,与同类型的产品相比,后来居上的小冰有什么独到之处?
发布会上,“小冰之父”李笛总结了三个比较大的差异化特色:
融资|『牵手微软、拿下融资』小冰的商业化探索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文章插图
第一、聚焦于关键岗位。在To B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更多被用来缩短工作流程。比如AI辅助人类收集信息,提高A员工到B员工的工作效率。相比之下,小冰更注重在关键岗位中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在金融领域,最多的时候会有100家企业同时发布上市公告,其中每个公告100多页,涉及20多种企业类别。对于万得资讯这样的大企业而言,每天10点准时为用户提供上市信息很重要,但同时又很困难,而小冰则可以承担这样的工作。
第二、关注穿透To B到To C的体验。李笛认为,从AI的整个商业化进程来看,所有To B的解决方案归根到底都在解决2C的问题。小冰框架同时包含了To B和To C的全能力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帮助不同垂直领域下的同行业者解决现实问题。
举个例子,很多车企都希望帮助用户打造一个智能驾驶舱。一般很多AI产品能够提供的是通过语音交互系统控制车内的设备。相比之下,如果交给小冰去做,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可感知的陪伴感,让你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也随时可以得到多人体验。同时它还能调用汽车的感官、视角去创造各种内容。
换句话说,小冰的解决方案能够穿透To B,直接触达To C的场景。李笛表示,对于现有的行业解决方案而言,小冰代表着一种升级换代,这也是小冰一直在做的事。
第三、强调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小冰更注重在人类与AI之间寻找一种最佳的弥合方法,而不是去做硬性的替代或剥离。例如在服装制造行业,小冰的内容创作能力可根据海量纹理数据设计出服装样本,减少人类脑力消耗,只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审美层面。
包括服装制造业,小冰的设计能力已在工业设计、数字印刷图案设计、包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以及国内100多个领先企业落地应用。
要想在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开辟新的商业路径,就需要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显然小冰团队深知这一点。在李笛看来,区别于传统AI产品,聚焦关键岗位、人机协同,以及触达C端用户体验出发的小冰,将为各个垂直行业创造巨大价值。
小结小冰的商业化进程显然正在提速。
短短四个月,小冰公司完成了自立门户、首轮融资、以及与微软的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