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智能制造 一体机
文章图片
对B端做生意 , 从来不缺资本热钱 。
数据显示 , 2019-2020年 , IDG、红杉、真格基金、深创投和经纬中国在中国市场的投资 , 50-70%的钱都投在了企业服务市场 , 单笔投资金额提升至1.64亿元 。
而CRM作为ToB赛道的“常青树” , 自然承载了大量投资者的期待 。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CRM厂商 , 销售易在今年9月也完成了7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 用于产品、技术的迭代创新和业务扩展 。 和融资消息一起推出的 , 是销售易三款面向消费行业领域的新产品 。
to B兼to C , CRM和SCRM , 销售易做对了吗?
Salesforce市值3000亿美元 , 销售易能复制成功吗?
CRM , 即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过去 , 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企业销售管理的软件工具上 , 但实际上 CRM是涵盖企业从营销到销售 , 再到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系统 。
在CRM尚未普及之时 , 销售数据造假、工作信息不透明以及客户资源依赖销售人员过重是企业普遍会面临的常规问题 , 同时还有营销获客、运营保客以及服务方面向上升级的需求 。
在这些痛点需求下 , 先是Siebel将原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的前台部分 , 即销售流程部分独立出来 , 开创了CRM这一赛道 。 随后Salesforce在1999年将CRM与互联网进行结合 , 订阅制付费、多租户架构的SaaS模式由此诞生 。 再之后Salesforce提出SCRM , 希望用社交化的理念把个人、企业、业务组织连接在一起 。
如今的Salesforce在CRM赛道一骑绝尘 , 市值接近3000亿美元 。 CRM的市场价值肉眼可见 , 销售易创立之时中国有超过4000万中小企业 , 不仅大部分都拥有销售团队 , 还都有营销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需求 , 无疑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 于是很多创业者希望把Salesforce这种成功路径复制到中国 , 销售易的创始人史彦泽正是其中一位 。
史彦泽并非跟风而入的行业新兵 , 创业前他曾担任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巨头SAP中国商业用户部总经理 , 而SAP更是CRM赛道的“前浪” 。
销售易度过2年的初创期后 , 在2013年获得了云天使基金的天使投资、红杉资本A轮千万级投资 , 成为国内首个获得顶级风投青睐的移动CRM品牌 。
随后几年CRM相关企业不断受到资本关注 , 借助多笔融资迎来高速发展 。 时至今日 , 许多不能秉承初心的企业已经黯然出局 。 据不完全统计 , 2015年国内CRM企业有超过1500家 , 而时至今日锐减至几十家 。
销售易能够走出行业周期的缘由 , 在《企服研究社》看来 , 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 , 一体化的CRM产品特征 。 在帮助企业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转的需求下 , 销售易的端到端、一体化的双中台型的CRM , 不同于聚焦在某一个单一节点进行服务的CRM厂商 , 可以为企业提供从营销到销售再到服务的全链路客户运营能力 , 打破信息孤岛、拔除“数据烟囱” , 更符合企业对高效运转的追求 。
其次 , 可随心定制的PaaS平台 。 SaaS标准化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多行业的特色需求 , 而SaaS企业要想规模化发展 , 必须突破标准化的局限 , “以客户为中心”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
销售易率先在2015年就着力打造 PaaS平台 , 将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模块需求 , 以乐高式灵活地接入应用组件 , 可实现根据企业自身需求量身定制 , 这一前瞻式布局 , 不仅让销售易收获了更多行业客户 , 同时也是销售易向中大型客户转型的坚实基石 , 成为了其保持营收增长的关键 , 毕竟靠小微客户或免费实现生存已经被SaaS行业证伪 。
第三 , 国际化能力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国外CRM品牌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大型企业的市场 , 但因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用户习惯不通、市场环境不同等多重原因导致了国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国内企业的业务需求 , 加之近两年国际形势的变化 , 也导致了很多中国企业寻求中国CRM品牌替换此前应用的国际品牌 。
这一市场缺口给了中国CRM企业难得的机会 , 但同样也需要实力支撑 。 销售易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在筹备自己的国际化能力 , 具备多语言、多地域、多币种的国际化能力以及海外服务器集群 , 可以支撑企业的全球化业务需求 , 帮助企业出海拓展 。 基于此 , 海康威视、联想、沈鼓集团、上海电气等众多企业从国外CRM产品替换到销售易CRM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c/1124a30552021.html
标题:智能制造|Salesforce市值3000亿美元,中国CRM企业能复制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