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

中兴、华为相继被美国制裁 , 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科技落后带来的阵痛 。 关键技术被卡脖子 , 足以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
由于欧美日韩在半导体产业入局早 , 取得了较大的技术领先 , 掌控着产业链上游技术 。 因此芯片产业他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
在国外技术限制的重重壁垒下 , 华为海思算是少有的逆袭案例 , 他以后来着的姿态冲到了芯片产业头部行列 , 但是由于芯片制造技术的限制 , 被遏制了发展 , 前途堪忧 。
因此 , 在高科技领域 , 由于其技术壁垒高 , 需要技术沉淀 , 产业链庞大等因素 , 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 , 越来越难实现技术的追赶 。
难吗?
非常难 。 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停下追赶的步伐 。 也有众多的企业前仆后继的加入到与国外巨头竞争的队伍中 。
其中有一家企业是最为亮眼的 ,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 他几乎完全实现在国外巨头包围下的逆袭 , 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垄断的状况 。
今天 , 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 , 除了CPU、内存等核心部件备受关注外 , 也同样会考虑到产品的显示性能 。 而决定显示性能、质量的关键 , 就在于显示面板技术 。
长期以来 , 面板技术也一直被国外掌握 , 三星 , LG , 夏普 , JDI等 , 多年保持领先 。
直到京东方的出现 , 打破了这个局面 , 手机、电脑、电视能用上自己面板 , 京东方屏幕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 。 甚至带动了整个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 , 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 , 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
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文章插图
在OLED领域 , 目前最强的三星 , 遥遥领先 , 绝对龙头 。 而LG在只在OLED电视上领先 , 手机OLED做得不怎么样 , 绿屏名声曾经“盛极一时” 。 日本的JDI没有OLED技术(2019年初爆料可以量产 不够没见过手机用) 。 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光电 , 天马微电子等主流厂商正在做或者已经量产了OLED , 中国在OLED这方面已经快人一步了 。
和芯片技术一样 , 任何尖端技术的追赶都充满了坎坷 , 京东方的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波折 。
不同的选择京东方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774厂) , 曾经无比辉煌 , 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电子管厂 。 在1993年4月 , 由2600多名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 , 创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但是在成立之前 , 774厂已经逐渐没落 ,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 与之同期的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都在那个时候顺应了时代潮流 , 走了出来 , 这就是后来的四川长虹、南京熊猫、海信电器 。
究竟是什么潮流 , 让同一批企业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顺应当时家电国产化的趋势 , 大多数厂的做法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 , 自己只需完成组装即可 , 投资小 , 见效快 , 收益高 , 即组装国产化 。
能买的不造 , 这是当时的理念 。
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文章插图
但是774厂走了自主研发的路线 , 是国内最早研究彩电核心技术的企业 , 甚至在1981年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液晶面板 。
但是长期的研发投入、技术上实际的差距 , 短期内看不到营收 , 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
这个阶段 , 成了各大厂发展的分水岭 , 只有京东方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 , 20年后再看这个选择 , 对于企业自身、整个行业都是无比重要 。
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文章插图
步入正轨在创立之初 , 京东方通过债转股和资源优化的改制 , 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 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
当时的厂长王东升带领企业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 , 随着国内彩电业的发展 , 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 。 1997年和2000年分别在B股、A股上市 , 融资3.5亿港币和9.7亿元 。
但此时距离面板行业领先的韩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 三星、LG、和现代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反周期操作 , 技术上是世界顶尖水平 。
简单说一下反周期操作 。
半导体行业呈现周期性的上涨和衰退 。 在衰退期 , 存储芯片价格暴跌 , 出现大量半导体公司亏损甚至倒闭 。 此时以低价出手收购 , 或者违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投入和生产 , 称为反周期操作 。 这也极具风险 , 除了财力支持 , 还要准确预测未来行业的发展 , 说通俗点 , 有赌的成分 。
1984年 , 半导体行业进入衰退期 , 大量公司亏损 , 缩减开支 。 三星却通过购买镁光的技术 , 从美国和日本天价挖人 , 大建工厂、疯狂增产、研发新品 。 1993年就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存储器芯片厂家 。 为最成功的反周期操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