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发展史,就是品牌发掘人类快思维的历史


营销的发展史,就是品牌发掘人类快思维的历史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寻空
我隐隐觉得 , 最近5-10年 , 营销领域正在迎来一个大的变局 , 这个变局就是营销越来越走向科学 。
营销走向科学的路径有2个 。
第一个路径是营销科学 。
在这一点上 , 美国最初不管从理论和实践都处于领先位置 , 而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 国内互联网运营手段逐渐丰富 , 增长黑客、Martech等在中国被快速吸收和创新 , 中美在营销科学角度的认识和实践几乎同步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TikTok在美国将Facebook打得抬不起头 。
第二个路径是消费行为科学 。
所谓消费行为科学 , 简单概括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 设置一系列按钮 , 去推动消费者完成设置者所希望的行为 。 消费行为科学与经济学、心理学、营销学都有关系 。
在这一点上 , 美国自2002年获得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 , 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并逐渐被在营销中应用 , 并且已经有不少营销人基于此专门成立了这个领域的广告、营销公司 。 但在国内 , 关于消费行为科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重视 。 这本质上与中美两国在经济学、心理学理论界的差距有关 。
营销科学目前在中美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 且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 这里就不多说了 。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说一说消费行为科学的问题 。
01 你是如何被说服的?当我们做出某项行动 , 或决定购买某个商品时 , 我们实际上首先是需要被说服的——不管是被朋友说服 , 被家人说服 , 还是被广告说服 。
那么我们是如何被说服的?
1986年 ,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派蒂和他的搭档约翰·卡乔鲍 , 提出了推敲可能性模型(ELM) , 也叫慎思可能模式 。 从字面意思上 , 你大概可以看出 , 这是指一个人在做决策时深思熟虑的程度 。
ELM模型认为 , 人类被说服的模型有两种 , 即中央路径和外围路径 。 在中央路径下 , 人们会理性思考、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决策 , 而在外围路径下 , 人们通常不愿耗费太多精力去分析问题 , 更容易被表面因素说服 。
在中央路径的决策模式下 , 人的思考就像沿着一条中轴蔓延 , 逻辑清晰 , 因果明确 , 而在外围路径模式下 , 人的思考则是毫无边际的 , 容易被各种外围因素分散和干扰 。
营销的发展史,就是品牌发掘人类快思维的历史文章插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 。
当你决定买一个手机的时候 , 在中央路径思考模式下 , 你会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手机的配置、外观等是否满足需求 , 思考的结果是2000元的手机对你来说正好够用 , 因此你最终买了2000元的手机 。
而在外围路径思考模式下 , 你在电视、户外、网络上看到了某些时尚达人在用某款手机 , 他们拿着手机的样子 , 让你觉得时尚、大方、美观 , 因此你决定花6000元买这款手机 。
在这个例子中 , 大部分人在被某个产品的广告说服时 , 他的思考模式都是外围路径 。
02 我们是如何思考的?2002年以色列人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获奖原因是“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 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
营销的发展史,就是品牌发掘人类快思维的历史文章插图
丹尼尔·卡尼曼的获奖象征着“行为经济学”里程碑式的发展 。 在经济学的进程中 , “理性经济人”是一个被认为普遍正确的看法 , 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决策是基于理性上的利弊来做的 , 基于经济上的考虑 , 没有人会做出弊大于利的决策 。
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发现 , 人们做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 , 反而很多情况下会做出非理性 , 且不经济的决策 。
这时候 , 就体现出人类“社会性动物”的一面 , 即人类的思考并非完全处于经济考虑 , 而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巨大干扰 。
“社会性动物”的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 至今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 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同名心理学著作已经出了十多版 。
丹尼尔·卡尼曼进而在《思考 , 快与慢》一书中 , 将人的思维分为两个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 不怎么费脑力 , 没有感觉 ,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 可以称为快思维 。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 例如复杂的运算 , 可以称为慢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