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告别共享成全国最大出租车公司?滴滴首款定制车D1上线引发争议


首款|告别共享成全国最大出租车公司?滴滴首款定制车D1上线引发争议
文章插图
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 刘晓林 童锋亮“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主机厂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改变。”11月22日,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高层在谈及滴滴出行的定制车时候,这样形容这次合作带来的影响。“当然会担心,这可能是车企变成‘富士康’的开始。”另一位自主车企中层也对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表达了担忧。
在一周前的11月16日,在酝酿了两年多以后,滴滴出行所建立的“洪流联盟”下的第一款产品正式落地。当日,滴滴出行发布了首款定制网约车D1,定位于纯电动MPV车型,采用了比亚迪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418公里,车辆尺寸为长4390mm,宽1850mm 高1650mm,轴距 2800mm。该车由滴滴提出需求,而比亚迪负责代工制造。
滴滴按照网约车的需求,对车辆的功能和设计提出了不少改变。D1采用了更为舒适的座椅、乘坐空间更大、右侧为电滑门、乘客还能通过滴滴出行APP操控汽车部分功能,比如后排的温度调整等。后排增加了娱乐功能,包括两块电子屏幕,提供MINI KTV等功能。此外,在司机端,则在智能化上进行了定制,使得司机可以摆脱手机接单。
新创“里程收费”模式
在商业模式上,滴滴也进行改变。按照以往的网约车模式,出行公司需要采购整车厂的产品,这种模式也催生了类似神州租车的的模式。神州租车通过集体采购获取议价优势,而后在产品运营一年之后,在其保值率最高的时候卖掉,以此获得差价。这种模式既使得出行公司本身有足够的车辆保持运营,同时也拓展了收益。
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缺陷是——重资产,企业对资金要求特别巨大,这也造成了出行公司的资金链普遍紧张,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而 滴滴在D1上则采取了不按照整车付费,而是按照公里付费的模式,这避免了出行公司初期的成本压力。“里程成本”,即一辆车从出厂到寿命终结的所有成本,包括每公里费用、在零配件折旧等。
据滴滴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的说法,滴滴并不享有产权,而产权是交由合作方(即滴滴合作经销商)承担,滴滴司机再向合作方去租赁车辆。同时,对于司机,滴滴方面而是采用了按公里付费的模式由滴滴司机向租赁方支付。
首款|告别共享成全国最大出租车公司?滴滴首款定制车D1上线引发争议
文章插图
相比购置整车,对司机、车辆资产公司和运营商的资金压力要小得多。再加上电动汽车的充电费用低(很多地方做到1公里1毛钱),维修保养少,这款车能够大幅度降低司机和资产公司的成本,给网约车生意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里程计费的采购模式最早在2018年被提出,当年3月滴滴曾与车和家(后更名为理想汽车)达成战略合作,称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生产智能电动车——该车的设计以控制每公里的投入运营成本为目标,而不是局限于车本身的成本。
不过,滴滴D1的出现,也使得滴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D1面世之后,滴滴离共享出行这个词已经越来越远了。”11月22日,国内一家出行平台高层对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表示。在其看来,出行平台的作用是整合已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达到“共享”的状态,实现效率的提升,但滴滴从D1开始,已经正式进入重资产行列。
“滴滴现在这种愿景的走下去,它实际上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垄断中国的出租车市场。”该人士表示。
首款|告别共享成全国最大出租车公司?滴滴首款定制车D1上线引发争议】100万辆目标的背后
滴滴D1还有非常野心勃勃的目标。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表示,D1沿袭了传统汽车整体结构,但它的诞生让滴滴软硬件同时迭代成为现实。未来,滴滴将会以18个月为单位进行迭代,预计到2025年,滴滴D系列车型将迭代到第3或第4代车型(就是D3、D4)。他还预测,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
100万台的目标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中到底是怎样的规模?今年10月,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近日在相关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国内已有190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50多万张、车辆运输证约104万张,日订单量约2100余万单。这意味着从2016年到今年10月,整个网约车数量仅有104万辆。
滴滴计划在2025年获得其中100万个席位,如果按照前五年的增长速度,未来五年整个市场最多200万辆,它的目标是整个市场的一半。但实际上,目前网约车数量的增长已经远不如之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后,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增、用户使用率都增长放缓。其中,2019年6月和2018年12月相比较,用户规模只增长了0.3%,而2018年12月与2017年同期相比,这个数据是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