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正式商用一周年,5G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些变化......( 二 )


2020年7月,ITU在召开的远程会议上宣布:3GPP 5G技术(含NB-IoT)满足IMT-2020 5G技术标准的各项指标要求,正式被接受为ITU IMT-2020 5G技术标准。这标志着中国5G产业链主导的NB-IoT (窄带物联网)技术,正式被纳入国际通用标准。随着5G大规模商用,基于NB-IoT+4G+5G的几大核心物联网技术将承担起开启万物互联的责任,承载起未来满足大规模物联网场景应用的需求,也必将在工业领域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变化|正式商用一周年,5G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些变化......
文章插图
2、5G+车联网
车联网,指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人-车-路-云”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网络,即首先实现汽车智能网联化,再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车联网的推进需要车端、路端协同进行。
我国车联网起步于2009年,经历了起步阶段(支持远程通话)、手机互联网阶段(与汽车共享手机应用)、汽车IVI阶段(车载娱乐,围绕中控屏展开)、5G+V2X阶段。目前5G车联网由V2V、V2P、V2I、V2N四类通信组成,可以服务于车联网V2V/V2I的安全、V2I/V2P的提升效率和V2I的服务三大领域。这些应用归纳起来,即满足车速小于130公里/小时,通信距离大于300米,系统延时小于100毫秒,数据更新频率1Hz,定位精度小于1.5米,路边单元可以覆盖320米的半径,密度200-400米的场景中。
随着5G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汽车生产商如比亚迪、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而运营商、设备商(如中国联通、百度、中兴等)则通过与自动驾驶垂直领域合作伙伴(如清华、大唐、福特、一汽等)的联合创新来构建协同化汽车驾驶生态系统。
在具体落地方面,目前各省市都在积极加码布局车联网,比如北京房山区政府与中国移动在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打造国内第一个5G自动驾驶示范区,建成中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开放测试道路,可提供5G智能化汽车试验场环境。而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公交集团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在厦门BRT上建设全国首个商用级5G智能网联驾驶平台,推动厦门BRT最终实现无人驾驶。
根据Machina、IMS 和华为联合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车联网连接数预计到2020 年将增至3 亿左右,到2025 年则将突破10 亿,车联网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将不断普及。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车联网发展才获政策力挺。11月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道路运输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条例》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大数据、信息技术、自动驾驶等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根据中国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能实现有条件智能驾驶汽车的规模化生产,LTE-V2X实现区域覆盖,5G-V2X在部分城市与高速公路覆盖。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C-V2X前装伊始,2025年渗透率力争达到50%。要积极推进大数据、信息技术、自动驾驶等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3、5G+智慧医疗
在医疗应用中,5G因其特有的高速率、广连接、低时延等优势,能支持院内、院外一系列医疗信息化需求并带来医疗服务变革。包括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的医疗监测与护理类应用、基于视频与图像交互的医疗诊断与指导类的应用以及基于视频远程操控类应用三大类。由于5G的大连接,未来所有设备都可以进行相互连接。同时,院间医疗业务的协同也可快速开展。
尤其是远程医疗方面,目前在全国多地均实现成功案例。远程医疗是通过5G和物联网技术可承载医疗设备和移动用户的全连接网络,对无线监护、移动护理和患者实时位置等数据进行采集与监测,并在医院内业务服务器上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医护效率。借助5G、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医生可以通过基于视频与图像的医疗诊断系统,为患者提供远程实时会诊、应急救援指导等服务,例如基于AI和触觉反馈的远程超声理论上需要30Mbps的数据速率和10ms的最大延时。患者可通过便携式5G医疗终端与云端医疗服务器与远程医疗专家进行沟通,随时随地享受医疗服务。
目前,5G+智慧医疗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比如中国移动、华为协助海南总医院通过操控接入5G网络的远程机械臂成功完成了位于北京的患者的远程人体手术,实现了全国首例5G网络下实施的远程手术;上海市第一医院正在打造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将涵盖远程查房、区域医学影像中心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教学、远程操作机械臂诊疗等服务;北京移动携手华为完成了中日友好医院5G室内数字化系统部署,为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移动检测、移动会诊等应用提供了5G网络环境等。